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00611
大小:52.54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9-13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篇一:XX_XX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XX—XX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 2、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汉武帝时B.隋文帝时C.隋炀帝时D.唐太宗时 3、唐朝时的水路交通线发达,南方的出发地是A.广州B.扬州C.泉州D.登州 4、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5、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
2、、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A、BCD 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唐朝农民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A.翻车B.筒车C.水排D.耧车 8、开始举行殿试的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9、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A.文科B.武科C.进士科D.医科 10、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唐朝
3、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1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A.韩愈B.李白C.杜甫D.白居易12、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13、下列属于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是①扬州②登州③广州④泉州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4、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是A.唐三彩B.青瓷C.白瓷D.青花瓷 1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4、A、耧车B、翻车C、筒车D、曲辕犁 16、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 17、唐朝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A、扬州B、长安C、逻些D、洛阳 18元朝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是A、扬州B、长安C、临安D、洛阳 19、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印刷的() A、《金刚经》B、《步辇图》C、《丹经》D、《姓氏录》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A.岳飞B.王安石C.文天祥D辛弃疾 21、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A.吐蕃B
5、.回鹘C.突厥D.靺鞨 22、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 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A、西夏的建立B、澶渊之盟C、金灭北宋D、元朝建立 23、岳飞抗金赢得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B、他坚持抗金是正义的战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D、他的抗金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 1 24、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的朝代是A.隋B.唐C.两宋D.元 25、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唐时候发明的是 A.印刷术和火药B
6、.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D.指南针和造纸术 26、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的国家是A.新罗B.日本C.天竺D.大食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8、元朝的都城是A.北京B.中都C.燕京D.大都 29、元军南下进攻临安时,南宋抗战派大臣是A.文天祥B.李纲C.岳飞D.韩世忠 30、元朝政府中的最高行政机构是A.行中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尚书省 3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A.清朝B.宋朝C.元朝D.辽朝 32、
7、下列对元朝大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B.元大都是元朝重要的运输港 C.大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城市D.大都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 33、元朝的海运路线是A.渤海-黄河-直沽-大都B.黄海-直沽-渤海-大都 C.直沽-黄海-渤海-大都D.黄河-渤海-直沽-大都 34、下列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正确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南宋灭亡③元朝建立④西夏,金灭亡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35、“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
8、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 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36、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37、“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