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64641
大小:19.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3
《浅谈“文化作文”与“文化作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文化作文”与“文化作文”教学 近年来写“文化作文”的在中考评分中分数越来越高,成为阅卷教师所推崇的文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强,教学中如何抓住“文化”这一载体,把作文教学推向更高层次,成为当代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方向。我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我校研究“巴蜀文化与文化作文写作研究”,今年参加了在大足进行的XX年“全国第七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新课程改革名师专家高峰论坛”活动,平时对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文化作文”与
2、“文化作文”教学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教学方法,写出来供大家指正。 1.“文化作文”的内涵“文化作文”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我们就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
3、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 .“文化作文”写作技法诗词引用法、情景再现法、文
4、化审视法、故事新编法、典型人物法等都是常见的方法。 .1诗词引用法。诗词中蕴藏智慧,诗词中蕴含哲理,诗词中不乏大智者的治国之道,不乏生活的精华写照,诗词之美是因为她精炼而不失丰富,明洁而不失深远。对于中学生来说,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
5、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情景再现法。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或化用诗词意境成段,即为情景再现。如对王维的《渭城曲》,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抓住历史的某一切入点,用想象的镊子将粘结的历史篇章轻轻翻开,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剪切。一幕幕由语言拍摄的历史场景或片断缓缓流过脑屏幕。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诞生了。 .文化审
6、视法。文化作文除了要有大量的文化积累外,最关键的是还要有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品位,要懂得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话题,这种方法为文化审视法。从文化的角度打量话题,审视话题后,有时会在表达的时候隐去一些文化的外在的东西,诸如诗句、名人、历史事件等,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话题,用文化的精神提炼话题,用文化的意识构思并叙述或议论,那么文章才能展示出一个人的文化品质和文化思辨能力。 .故事新编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和神话传说等为题材点染成篇的小说是写作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
7、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如:《红楼选美记》、《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等文章,“旧”就是 强调写熟人,“新”就是强调写“陌生的熟人”。 .典型人物法。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中学生在“文化作文”写作上更多的是运用前三种方法。 .“文化作文”的教学办法 .1注重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口味,让学生积累文化素材。要想写出
8、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还要使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朝夕之间,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作为中学生,学生如何提升文化口味,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让学生在记忆宝库中与“桥”有关的诗词句,再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桥之美。教师出示例句:观音塘湿地公园上的状元桥之美,美在他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造型。而后讲出湿地公园里的建筑充满西南民居的特点,璧山历史上曾出过“双状元”、“六翰林”。清代同治时编纂的璧山县志载有璧山八景图籍,八景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