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

ID:1804886

大小:3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_第1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_第2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_第3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_第4页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农林学类论文题目: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3.中耕技术中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国外有的农学家曾把我国的传统农业称之为中耕农业。中耕主要是除草、松土,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原始农业在播种后“听其自生自实”,自然没有中耕这一环节。后期可能有除草等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或是一些简单的竹木工具来操作。到了商周时期,中耕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据胡厚宣先生的考证,甲骨文中一些字像是双手在壅土或者是用工具锄地除草,看来商代已有除草和培土技术[141]

2、。《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籽,黍稷薿薿。”《毛传》:“耘,除草也。籽,壅本也。”说明至迟在西周时期,人们已认识到除草培土(耘、籽)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中耕技术确已产生无疑。当时田间的杂草主要是莠和稂,如“维莠骄骄”、“维莠桀桀”(《诗经·齐风·甫田》)、“不稂不莠”(《诗经·小雅·大田》)等。莠是像粟苗的狗尾草,稂是像黍苗的狼尾草,都是旱田农业中的似苗实草的伴生杂草,当时都已能识别并要求清除干净,达到“不稂不莠”的程度,可见对除草工作已很重视。另外还有两种野草是荼、蓼。《诗经·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即用锋利的农具镈将苦

3、菜(荼)和蓼属植物(蓼)薅除,荼蓼这些野草腐烂了,黍稷这些粮食作物就得以生长茂盛。可见到了西周时期,不但强调中耕除草,而且已经利用野草来肥田了,这也是一个进步。商周时期出现的钱镈之类的锄草农具就是为这一中耕技术服务的。中耕锄草在战国时期称为耨。如“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耨者,熟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垄作技术和条播方法的推行,使中耕除草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非常强调中耕,甚至要求做到“五耕五耨,必审以尽”,以达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任地》)的目的。当时进行耨的工具也叫作耨,是一种短柄的小铁锄。据《吕氏春秋

4、·任地》记载:“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耨柄的长度只有一尺,只能是单手执握“蹲行甽亩之中”进行锄草工作。耨的宽度只有六寸,亦可推算当时条播的行距大体不宽于一尺,与“垄宽一尺,沟深一尺”的垄作法也是相符的。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六角形铁锄,体宽而薄,不适于掘土,只能用于中耕锄草。它安装一长柄,人可以双手执锄站在田间锄草,既可减轻疲劳,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因刃宽且平,锄草面积大,两肩斜削呈六角形,锄草时双肩不易碰伤庄稼,故特别适于垄作制的要求。因而各地都有出土,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汉代。汉代很强调中耕除草。《氾胜之书》就把“早锄”作为田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各种作物

5、都要求“有草除之,不厌数多”。如“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麻生布叶,锄之”等等。书中又说:“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则中耕不但除草,并有问苗之功。汉代农具中有专门用来锄草的铁锄(如前述的六角形铁锄)。《释名》:“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锄在汉代又写作鉏,《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都说明锄是专门用来中耕锄草松土的,不同于用来翻土整地的锸、钁等农具。山东省泰安市、河南省南阳市和江苏省泗洪县重岗出土的东汉锄草画像石,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土桥出土的东汉农作画像石中的锄芋场面都使我们看到了所谓“立薅”的中耕情形(图五七)。

6、至于水田的中耕技术因缺乏文献记载,只有从出土文物中去寻觅。四川省峨眉县出土的东汉水塘水田石刻模型,右下角刻有两个农夫伏在田中用手耘田的形象,说明当时水稻已采取育秧移栽技术,田中有行距,人才可以下去除草。手耘非常辛苦,但是除草很彻底,通常是将草拔起来再塞进泥中,腐烂后可以肥田,这是用其他工具中耕难以做到的。另一种方式是脚耘。如四川省新都县出土的东汉薅秧画像砖,左半部就有农夫在脚耘的情景(图五八)。脚耘就是用脚趾扒烂稻田泥土,将田中杂草踩入泥中,使之腐烂。脚耘的质量稍逊于手耘(主要是不便于拔草,只能踩草,有时野草可能复活)却高于用其他工具耘禾。脚耘速度较慢,久立容易疲劳,故需

7、扶根竹棍以便于站立,又可减轻疲劳。这种耘田方式今天在南方的一些农村中还可见到。大体上是初耘时伏地用手爬耘,清除田中杂草;二耘、三耘时因稻苗长高,会刺着胸腹,故不能再伏地爬耘,必须站立改用脚耘。因为劳动强度大,速度较慢,今天也只在一些人多地少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耕技术主要是继承汉代,更强调多锄、深锄、锄早、锄小、锄了。《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并指出中耕的好处除了除草之外,还可以熟化土壤,增加产量:“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种谷第三》)“锄麦,倍收,皮薄、面多”(《种麦第十》)。中耕还有防旱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