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89427
大小:8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9-12
《滁淮高速cdlj-03标路基安全施工专项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滁淮高速CDLJ-03标安全预案滁淮高速公路CDLJ-03合同段路基施工安全专项方案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滁淮高速公路CDLJ-03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〇一五年四月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
2、dingtotheBank'scredit-19-滁淮高速CDLJ-03标安全预案路基施工安全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1、国家及交通部现行工程建设政策、法规和规范、验收标准;2、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际踏勘和调查的情况;3、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5、《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6、《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下册);9、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及工法成果、资源、经济实力和类似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等。二、工程概况滁州至淮南高速公路滁州至定远段工程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跨滁州来安县、南谯区、
3、琅玡区、定远县四个县区。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单元属丘陵地区,江淮分水岭由东向西在八斗岭、章光集、黄甫山、北将军、磨盘山、岱山一带经过,区内东部地貌形态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则是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残丘零星分布。K11+300-K46+200段,为低丘、中丘,地势起伏较大,地面标高35.4-117.8m。路线沿线地形总体上是东高西低,中间高、起终点低。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单元属江淮平原微丘地面,根据地貌形态,结合地面标高,切割深度等将项目区划分为平原、波状平原、浅波状平原、低丘4个微地貌形态类型。三、路基施工危险源分析路基施工虽然相对简单,但因地形和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人员机械
4、比较集中、交叉作业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人、机、料、法、环境五个因素综合分析,识别确认有4个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源: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
5、19-滁淮高速CDLJ-03标安全预案1、机械伤害:机械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械损害。2、爆破伤害:爆破施工时,因违规操作而引起的人员和财产损害。3、坍塌和滑坡:路基开挖时因施工方法不当,机械使用不当,造成的坍塌和滑坡,对人身或机械造成伤害或损害。4、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可能造成高处坠物伤人及人员坠地,造成伤亡事故。四、路基施工安全要点4.1、清表清除的杂草、树木严禁放火焚烧,以防引起火灾。4.2、土方工程4.2.1、挖掘土方安全要点:1、本项目标段内路基主要为石方,采用机械配合人工爆破开挖,开挖分段分台阶开挖,台阶高度为2~3米,确
6、保开挖时上部边坡的稳定。2、在高边坡车测量时,测量人员要注意脚下安全,边缘地带要系安全带。应遵守护林防火规定,严禁烟火,3、石方开挖必须自上而下顺序放坡进行,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4.2.2、高陡边坡处施工安全要点:1、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绑系安全带;2、边坡开挖中如遇地下水涌出,应先排水,后开挖;3、开挖工作应与装运作业面相互错开,严禁上、下双重作业;4、弃土下方和有滚石危及范围内的道路,应设警告标志,作业时坡下严禁通行;5、坡面上的操作人员对松动的石块必须及时清除,严禁在危石下方作业、休息和存放机具。6、施工中如发现山体有滑动、崩坍迹象危及施工安全时,
7、应暂停施工,撤出人员和机具,并报上级处理。7、在落石与岩堆地段施工,应先清理危石和设置拦截设施后再行开挖。其开挖面坡度应按设计进行,坡面上松动石块应边挖边清除。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