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ID:17933990

大小:3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10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_第4页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大学语文论文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吴雪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在现当代文学的文学史讲述与经典重读中,培养历史的理解与同情能力,并能超越历史叙述洞见文学作品的多重内涵与意蕴。在教学中关注当下文学创作,使文学课堂与现实“接地”、“及物”,重新发现文学的魅力,丰富个体的生命经验。有意识得梳理与建构文学现象的知识谱系,厘清文学现象的历史脉络、了解文学书写中中国经验的变化。[关键词]经典重读;历史叙述;文学现场;知识谱系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2-8610(2013)03-0091-03一、经典重读与历史叙述对于文学史叙述而言,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与作品,因此,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成为关键。但何谓“经典”?“经典”是从来如此、还是被文学史建构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在不同的文学史叙述中,为何对作家、作品的选择不同?文学史作为一种叙述的权力在彰显叙述的合法性的同时又遮蔽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使我们的文学史教学更富有历史感和问题意识,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也有助于我们厘清因现代文学教学选择的教材的不同、讲述者个人兴趣的不同而产生的种种误读与误解。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对重

3、要作品的解读中,有同学认为这根本不能算作“经典”,因为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并不是特别突出,或者,对于文学史公认的好作品,学生因为进入的角度不同、个人知识积累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这就需要分析是什么因素构成了“经典”,为什么有些作家、作品以自己的艺术魅力可以穿越漫长的历史而依然熠熠闪光,而有些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很重要,重读却发现其除去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外,并不具有构成“经典”的足够的说服力。那么,是不是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把问题历史化,那就是一种是文学的“经典”,一种是文学史的“经典”,也就是说,一种作品是因为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作品本身的“经典”价值,而且具有文学史的“经典”意义。而

4、另一种作品在文学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却需要重新考量。当然,不管是本身的艺术魅力还是对历史的重要程度,都和文学史叙述的权力相关。换言之,选择那些作家、作品进入文学史,本来就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基于不同起点的有意识地选择。在既有的文学史叙述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启蒙视野的文学史叙述和革命视野的文学史叙述对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如果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赵家璧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等著作,相对客观得描述了中国新文学的渊源、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创作实绩,那么在建国后的文学史中,对革命的合法化叙述就成为文学史写作的基本诉求。在革命视野的文学史叙述

5、中,作为革命者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受到推崇,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常常以是否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否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内容等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在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活动中,现代文学中的自由主义作家、非左翼作家才有机会付出历史地表。此次的“重写文学史”,一方面受到域外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国内以“启蒙”、“审美”的文学标准取代“革命”的文学标准的期待相关,作品的“文学性”受到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史才重新发现了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重要作家。因此,基于不同视野的文学史书写,在凸显某些作家的同时也遮蔽了丰富的文学现象。那么

6、,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历史叙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就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的支持,这对文学讲述者的史料积累是一个考验。而且,不仅要掌握史料、重要的是学会分析与总结史料,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境遇中洞见彼时的文学创作的基本脉络,并能够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对作家、作品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因为文学史叙述的权力问题,多年以来,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经典讲述主要集中在鲁、郭、茅、巴、老、曹这些作家身上。但即使是对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的讲述,可能依然会有遮蔽与鄙陋。比如对鲁迅的讲述,在过去我们比较关注作为革命者、启蒙者的鲁迅,这在1980年代鲁迅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

7、〉〈彷徨〉综论》中可得以体现,而在1990年代的学者王晖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抗争绝望的存在主义者的鲁迅形象。从启蒙者鲁迅到存在主义者鲁迅,可以看到对“经典”的不断重读所发现的新的视野与问题。同样是鲁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对《呐喊》和《朝花夕拾》的讲述,在《呐喊》中,我们理解了鲁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文化、国民劣根性等的批判,而在《朝花夕拾》中,我们读到了鲁迅所有作品中最温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