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25934
大小:8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0
《工程力学(静力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金陵科技专修学院工程力学试题(静力学部分)(机051机061电061)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总分得分名姓号学号班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A刚体;B变形体;C刚体和变形体。D都不适用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时,力系中各力矢构成的力多变形()A.不一定闭合B.一定闭合C.一定不闭合D.以上3个答案均不正确3,右图所示刚体受三连杆的作用力,已知F1=1kN,F2=2kN,F3=1.5kN,该力的合成结果为()A.合力FR=2.77kN,∠(FR,F2)=(第II象限)B.合力FR=2.77kN,∠(FR,F2)=(第
2、III象限)C.合力FR=5.77kN,∠(FR,F2)=(第III象限)D.以上三个答案均不正确。4,在直角曲杆上作用一矩为M的力偶。则支座A、B的约束力满足条件()。A>B=C3、...为一平面力系,若力系平衡,则下列各组平衡方程中互相独立的平衡方程有()。A,,;B,,;C,,;D,。8.刚体在四个力作用下平衡,若其中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四个力的作用线()。A一定通过汇交点;B不一定通过汇交点;C一定不通过汇交点;D与该汇交点无关9,F=100N,方向如图示。若将F沿图示x,y方向分解,则x方向分力的大小=()N,A86.6B70.0C136.6D25.9610,图中平衡问题是()A.静定问题B.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1C.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2D.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3第二题填空题(将简要答案填入划线内。每空2分共26分)1,力的两种4、作用效应是。2,位移受限制的物体称为,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称为3,铰链的约束力的方向预先不能确定,但其作用线4,如图所示,用绳拉一重500N的物体,拉力,摩擦系数μ=0.45,则摩擦力的大小为,方向。5.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平衡的几何条件是,平衡的解析条件是。6,一平面汇交力系的汇交点为A,B为力系平面内的另一点,且满足方程。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力系简化为。7.平面力偶系的合力偶矩M=,其平衡条件为。8,图中力F对于O点之矩等于。第三题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61,试述三力平衡汇交定理。2,简述力偶的性质,第四题作图题(每题5分,共15分5、)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的受力图。未画重力的物体的重量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1,2,63,第五题计算题(第一题5分,第二题7分,第三题7分,共19分)1,五个力作用于一点,如图所示。图中方格的边长为10mm。求此力系的合力。61,在水平梁上作用着两个力偶,其中一个力偶的矩,另一个力偶的矩,已知,求梁支点的反力。6,如图所示,三角门式刚架承受水平集中力20kN,求A、B的约束力。6
3、...为一平面力系,若力系平衡,则下列各组平衡方程中互相独立的平衡方程有()。A,,;B,,;C,,;D,。8.刚体在四个力作用下平衡,若其中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第四个力的作用线()。A一定通过汇交点;B不一定通过汇交点;C一定不通过汇交点;D与该汇交点无关9,F=100N,方向如图示。若将F沿图示x,y方向分解,则x方向分力的大小=()N,A86.6B70.0C136.6D25.9610,图中平衡问题是()A.静定问题B.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1C.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2D.静不定问题,超静定次数3第二题填空题(将简要答案填入划线内。每空2分共26分)1,力的两种
4、作用效应是。2,位移受限制的物体称为,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称为3,铰链的约束力的方向预先不能确定,但其作用线4,如图所示,用绳拉一重500N的物体,拉力,摩擦系数μ=0.45,则摩擦力的大小为,方向。5.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平衡的几何条件是,平衡的解析条件是。6,一平面汇交力系的汇交点为A,B为力系平面内的另一点,且满足方程。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力系简化为。7.平面力偶系的合力偶矩M=,其平衡条件为。8,图中力F对于O点之矩等于。第三题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61,试述三力平衡汇交定理。2,简述力偶的性质,第四题作图题(每题5分,共15分
5、)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的受力图。未画重力的物体的重量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1,2,63,第五题计算题(第一题5分,第二题7分,第三题7分,共19分)1,五个力作用于一点,如图所示。图中方格的边长为10mm。求此力系的合力。61,在水平梁上作用着两个力偶,其中一个力偶的矩,另一个力偶的矩,已知,求梁支点的反力。6,如图所示,三角门式刚架承受水平集中力20kN,求A、B的约束力。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