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ID:17905077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09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_第1页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_第2页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_第3页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_第4页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审美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人文学者,面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如何回应才可能切中时代的脉搏并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呢?笔者注意到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专辑《审美与欲望的纠缠》①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审美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人文学者,面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如何回应才可能切中时代的脉搏并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

2、思考呢?笔者注意到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专辑《审美与欲望的纠缠》①文学批评转型期收获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审美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人文学者,面对这一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如何回应才可能切中时代的脉搏并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呢?笔者注意到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成果专辑《审美与欲望的纠缠》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来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

3、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堪称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一、建构多重动态对话的批评维度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大都采取以下两种研究模式:一是二元论的研究模式,其思维逻辑是典型的单一直线性,即在作家/社会、文本叙事/历史本事、精神/物质、内在/外在之间,简单印证两者的关系;二是仅在文学内部进行研究,即仅从语言、形式、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前一种研究模式由于非常注重研究外部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所以往往会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操作———从结论出发,

4、去找对应的文本与现象;后一种模式则切断了文学与外部的关系,把文学看作完全自足的东西。这两种研究模式忽视或排除对文学活动主体和内因———人及其欲望与文学、文化互动的考察。这样的研究,很难能够对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快速变化的日趋复杂的文学现象做出全面而到位的分析和把握。理由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社会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社会阶层多重分化,被激活了的各种欲望从各个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而另一方面,这些欲望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博弈以及有可能被更强大的刚性力量所压制,这就使得当代社会变得错综复杂。当代复杂的文学生态,自然也是各种欲望博弈

5、带来的结果。因而,在文学内部进行单一维度的研究或从社会文化这一视角对文学进行普泛化的理解,都会遮蔽了文学活动的复杂性。对此,罗瑞宁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是一种非常特殊复杂的意识形态存在。简单的社会学文化学批评往往会导致偏颇。唯有从具体的作家行为、从具体的作品阅读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是真正科学的‘审美的历史的’文学批评态度。”②“生活在欲望的时代,却要忽视或躲避欲望的现实,这样的创作和批评,无异于闭门造车。”③从论文专辑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批评实践过程中,紧紧扣住了跳动的时代脉搏———欲望与审美的冲突,来

6、考察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这种强调以“审美”与“欲望”的纠缠冲突作为研究作家与作品、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中间环节,辩证地思考“审美需求”与“本能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好地把自上而下的宏观理论研究和自下而上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欲望与审美、作家与作品、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接受群体、研究者与社会等多重动态对话的研究形态。著作正是多重动态对话的一个结果,如其中的《审美与欲望:当下时代文学创作的话语冲突》一章对“欲望”与“创作”、“欲望与审美”之间的互动交融进行了考察;《转型期欲望化写作批判》一章对文学创作与社会道德、社会价值的关系

7、进行探讨;《“弃医从文”和“弃文从医”问题简论》一章则透视了创作与作家的生命需要、创作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文章既以社会文化作为文学研究的语境和背景,又以文学活动作为“当代欲望”场中的生动个案来加以研究,较为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文学创作内部景观及文学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可以说,这样的研究路径,在刺中时代症候的同时也大大地拓宽了文学批评的空间维度。  二、穿越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  综观《审美与欲望的纠缠———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笔者发现其学术立场有别于流行的“文化精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大众文化哲学观点。80年代以来,中

8、国的审美文化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是偏向“文化精英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悬置了“现实的历史”和“现实的人”,也就是说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理想的形态”出发来探讨问题,对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对世俗文化持否定的态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