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78165
大小:3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08
《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小学德育的形式化与策略 一、小学德育工作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校方原因 1.校方对德育的不重视。态度决定一切,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学校排名、争取好的生源,而德育见效慢,且与成绩无直接关系,加上家长和社会对此的不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对德育明显持有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民族团结精神、尊老爱幼等这类精神层面的目标,因此面对这些目标,教师表现得很无措,不明白具体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只好
2、学校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对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甚至直接上成了文化课。作为德育的执行者——教师,对德育目标都不太理解,又如何能做好德育工作呢?2.德育教材脱离实际,不能与时俱进。现在小学低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品德与社会》,虽然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要求品德培养应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但是,仔细翻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内容还多是十年以前的事例,如雷锋等英雄事例。雷锋的行为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实属理所当然,可是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让学生去理解雷锋
3、的行为,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家长教师平时叮嘱的是不能和陌生人说话,电视、网络讨论的是要不要给路边的乞丐钱?看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他们会疑惑世上怎么会有雷锋这样不求回报的人,雷锋帮助别人会不会有其他目的。现在教材忽视了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与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德育课变成了讲空话、灌输德育理论知识的课堂,不能与学生的思想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导致学生对其不易理解,觉得空洞单调,从而对课堂不感兴趣,很难参与进来。另外,学校德育的要求过高且表面化,有些不切合实际。例如,少先队员之间见面要敬少先队礼,少先队员见教师也要敬队礼,这种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适用,带有很
4、强的表面性。 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对德育的态度不正确。很多教师认为德育与学生的成绩关系不大,花费心思在德育上是浪费时间,而且难有成效。因此,德育课上教师往往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学校通常以各班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价值,多数家长也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所以一些德育活动往往被私自取消,德育课被无故占用,用来上所谓的“主课”,只有在学校领导检查时才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表演”。德育课被文化课占用,已经成了见怪不怪的现象,可以说德育课早已名存实亡。2.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达标,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理念和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但有些教师平日抽烟、体罚学生、对学生进
5、行人身攻击、说脏话,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加之平日教师的德育工作又不到位,学生很难接受这些德育内容。3.教育方法和手段滞后。学校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集体受教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是德育的接受者,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使德育的效率变低,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变少。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很少有教育者会从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实际去研究如何提高德育的时效性,认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其他教师不便插手,即使是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想处理,都交给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由于工作任务繁多,往往会忽视德育工作。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6、,学生对德育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德育实施的效果。众所周知道德教育的见效时间长,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果,是学生道德素质高在班级里也不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加上道德素质跟成绩的关系不大,学校对道德素质水平也不能进行检查、评分,反而不少家长和学生还认为这方面做得好会吃亏,因此主观上都不重视德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只是被动地应对。在市区几乎每个小学周一都会有升国旗仪式,升旗时要求唱国歌,进行国旗下演讲;敬队礼时要求站整齐,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交头接耳,但是大多学生却做不到,总想打闹、玩耍,所以出现班主任随时维持纪律,以保持会场的安静。教师强制性的保持场面的安静的情况,明显是在做样子,学生不了解升旗的意义
7、,碍于教师的威严就出现了应付的现象。小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水平不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需要在外力的制约下才能按德育要求约束自己,在学校教师能看见的地方会按要求要求自己,一般情况下,在教师不在的地方就会放松自己。比如,一些学生一出校门,就开始追逐打闹,脏话连篇;在学校里劳动,如果教师在场,学生会认真地抢着干,教师不在场,学生就会截然相反。所以小学生还不能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种自身素质的自然体现。 社会方面的原因 1.家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