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46101
大小:4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07
《漫谈作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漫谈作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篇一: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指导方法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指导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
2、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
3、泛滥要好得多。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
4、读写结合。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
5、。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篇二:浅谈作文教学的几个方法浅谈作文教学的几个方法作文教学的确是一个又硬又涩的大果子,做起来费时、费力,见效又慢。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这里,我仅就几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方法。(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平时作文,绞
6、尽脑汁,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发下来,他们看到的无非是“思路不开阔”“语句不流畅”“语言平淡无味”“书写马虎潦草”等一些令人扫兴的套话,丝毫提不起精神来,这又怎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作为老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我所带班级里的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对自己缺乏自信,每次作文更是让他们大呼痛苦。开始我就在作文批改上下功夫,我总是正面评价学生的作文,尽量抓住其优点并将这些优点放大来评价,学生看到后觉得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觉得受到肯定自然愿意更多地尝试。如果某位同学的作文字迹十分
7、清晰,书写工整,我会写“你的作文写得很好,书写又如此工整,真是赏心悦目。”若是一位书写很糟糕的学生,我就这样批“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点,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对于抄袭作文的学生,我也不会一味地去指责,而是对学生说:“这篇文章是抄袭的,但此文太美了,老师也无法抗拒美!感谢你的好眼力,给大家推荐了一篇这么美妙的文章。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你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老师等着看你的大作。”学生都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若是一些简单的、鼓励性的话语能够给学生相信自己的勇气,我们为何要吝啬呢?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引导学生关注自
8、己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琐事叶圣陶先生“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