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01106
大小:20.0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05
《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障碍与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程度有所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及家长的深切关注。是什么因素阻碍着大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在严峻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该怎么做,本文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南此带来。特别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正由国家“统包统配”的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的转变。大学生高度竞争的就业环
2、境已基本形成,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程度。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政策性障碍。为充分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双向自由选择与自主择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强调: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就业难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克分就业。但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管
3、理体制上,仍存在种种障碍。一是指标性限制。按国家宏观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有主的双向性选择。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仍然有派遣毕业生到一些地区或跨省的指标限制:一些大、中城市的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也需要进人指标,否则档案和户口就难以落实。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跨省流动受到较大限制。二是派遣时限性限制。国家政策已作出明确规定:大学生毕业两年可由学校保留档案。但在实际派遣过程中,不少地方规定派遣指标在当年有效。过完年就不再办理接收.这就导致一些即便是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因超过派遣的时限要求而不能够派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三是制度
4、性限制。当前,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批高校毕业生去充实公务员和教师队伍。但一旦毕业生选择去这些地方工作,其户口、档案必然随本人转到工作地。再要流动户口、档案势必遇到障碍。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其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城市上学还得交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因而望而却步。 2.机制性障碍。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虚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如一些中、小学受到上级主管部门政策的限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要不到想要的毕业生,特别是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一方面急需引进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管理
5、人员、技术人员;一方面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毕业生的派遣、落户、进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据统计。XX年就业毕业生中,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的为31.6%;到国有企业的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的为26.2%;其他就业的为1O.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o%。这种实际的走向与需求的状况矛盾表明,用人体制的机制性障碍必然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3.观念性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养成了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能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
6、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现象,即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的单位。而广大的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笔者注意到,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于XX年月1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香,基本结论是:一是择业地点集中,比如上海为多数人首选就业地;二是择业单位偏向“全民所有制,选择行歧、事业单位的人过半;三是“自己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四是“工资
7、收入”成为重要的择业条件:五是单位发展前嵛也成为择业的条件之一‘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进人观念同样存在误区。普遍存在重学历、重名校、讲专业的心态,XX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便达85%,而一些部门、地方性性高校相比就不高,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也高于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当年研究生供需比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1:0.4。 4.结构性障碍。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整个高教体制也必然走向市场化。否则,往往容易造成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的错位
8、矛盾。突出表现在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还有就是受传统重知识、轻能力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即便是一再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