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98145
大小:16.3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5
《浅谈语文学科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学科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教育尤其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培养新时期接班人的任务,在语文课堂上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让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一、课堂教学中,通过解读文本培养民族情感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语文课堂本该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兼容并包,本该是最生动、最活跃、最有激情的课堂,然而为了分数,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违心地做着有悖语文规律的事情,只知对照高考大纲,逐个逐个地加强知识点的训练,淡化了文本内容。其实无论哪一套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经典的、精
2、美的、博大精深的,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要好好挖掘,不能浅尝辄止。古代作品中,如嫉恶如仇、戒奢节俭、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现代作品中更有民族魂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
3、读书”的民族责任感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抽象的讲解而使民族精神的内涵一句带过,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的分析、语言的联盟赏析品味,体味祖国语言文字伟大魅力的同时,主动地吸收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课外阅读中,通过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 课外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丰富,上下五千年,就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民族精神的长河,呈现着无限魅力与无限风光,优秀的文学作品殿堂更是群星闪耀,光芒四射。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和拓展阅读,系统地、潜移默化地渗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渗透和熏陶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和灵魂,使学生逐渐认同和吸入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民族精神,培养民
4、族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加以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阅读的方法,指明阅读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汲取民族精神来滋润自己的生命,去构建全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感、伦理道德观。 当然,课外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我们不能让学生普天盖地、漫无目的地全浏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列出书目,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看,看了之后,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让学生将从课外经典中汲取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拿出来交流,以求相互影响,相互触动。 三、现实生活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民族精神 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内心深处都是爱国的,而现代的语文课有点沉闷的原
5、因更多的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虔诚敬畏之心,失落了对语文的热爱和体验,迷失了回归民族精神家园之路。 我们语文教师何不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余辟出一块小天地,因势利导,再加以挖掘,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精神激活,去感染学生,用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去武装青年一代,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去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的昂扬斗志,用中国梦所要求的开拓创新精神、自由平等精神、竞争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等,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培养为具
6、有压倒一切困难,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新一代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材牵涉到了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的详细资料,并做好笔记,把这些文化的发展史记录下来,并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比如传统节日“中秋节”,可以查找关于中秋、月饼、月亮的有关知识,感受到亲情、家庭的可贵;“重阳节”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历史上关于尊老的材料,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加强学生尊重长者,爱护弱小的精神教育。 当然,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应当无处不在,比如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演讲、辩论也能表达,以民族精神为主题也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甚至大街小巷的广告
7、、标语都可以让学生讨论、反思。当然,这需要语文老师的智慧。 许嘉璐先生曾说过,“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民族精神教育”代言人的角色,责无旁贷。当然,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有对母语文化的独具慧眼,对民族精神的独特视野,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