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

ID:17777657

大小:89.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05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_第1页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_第2页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_第3页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_第4页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郭店楚简《五行》释义苟东锋摘要:简、帛《五行》的差异之处往往隐藏着简本的独特用意,分析后可以发现,简本的思想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与帛本的思想有着重要不同。简本的主要内容是讲“德之行”与“行”及其两者的关系,前者论述了仁、义、礼、智、圣从“形于内”而显诸于外,从而成德的天道过程,后者则论述一个人见贤人而反观内省,扩而充之,以完成仁、义、礼、智之善的人道过程。“五行”思想最终所追求的“有德者”是人道向天道的复归。此外,简本《五行》还保留了一些孔子和子思思想的古义。关键词:五行、德之行、行、德、善简、帛《五行》的出土使久被存疑的“思孟学派”成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但

2、是随着讨论的广泛和深入,“思孟学派”的轮廓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论者对《五行》文本的处理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帛本为优,简本为辅;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载《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有人以为简本是初本,帛本为改动本;邢文:《楚简<五行>试论》,载《文物》1998年第10期。有人则主张两者大同小异。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5—56页。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3、第133页。这三种立场原则上可导致三种不同文本,于是,以此为基础对《五行》思想的理解也差异极大;更值得注意的是挺帛一派往往也借鉴了简本的某些处理,而挺简一派则承认有的地方帛本更好,这就使得对于《五行》文本及其思想的理解更加错综纷杂了。如对于“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段的有无问题,庞朴先生从整体上支持帛本,却在这里赞同简本;而邢文先生从整体上支持简本,却在这里认同帛本。详见后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五行》研究的一开始就澄清:若完全依简、帛各自文本理解,是否能够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承认论者可根据自己的想法校对出合理的本子,以此而研

4、究“五行”思想。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呢?那么以上的看法都需要重新考虑。以下工作就是试图说明简本《五行》背后确实包涵了一套与帛本非常不同的重要思想。一、德之行与行《五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起始部分提出了“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与“善”、“天道”与“人道”的区分。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分可以看作《五行》“全篇思想的总纲”,学者多赞同之。参见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185页。但是关于“德之行”与“行”的关系,学界却有着不同看法,大体而言,可分两类:一类认为《五行》最强调的是“德之行”,另一类认为《五行》是“德之行”与“

5、行”并重的。前者又因其对“行”的不同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认为“行”指“未经心灵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杨儒宾:《德之行与德之气——帛书〈五行篇〉、〈德圣篇〉论道德、心性与形体的关系》。收入锺彩钧主编:《中国文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第417—418页。或“泛指德行,即合乎道德原则的行为”,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因此《五行》断然不会主张这种“行”;另一种情况认为仁义礼智圣“皆在人的心中,称为‘德之行’,其表现在外在行为者,则称为‘行’”,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

6、:卷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75页这种观点看似“德之行”与“行”并重,实则此“行”就是“德之行”,其本身已经“形于内”了,因而这里强调的仍可以看作是“德之行”。梁涛先生最早提出这个意见,他认为这里“既然‘行’是来自内在的‘德之行’,那么它显然就已经是‘形于内’的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它‘不形于内’呢?”参见: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186页。后者目前只有一种情况,即梁涛先生主张的“《五行》的‘德之行’与‘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前者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后者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梁涛先生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对前面两种看法

7、也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前者的问题在于其与儒家一向反对的“行不由衷”相左,后者则有悖于《五行》对于“不形于内”的突出强调。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第186页。我认为这两点反驳都是有效的。然而,“德之行”与“行”的关系是否就如梁涛先生所言?这还要看所谓“双重道德律”是何涵义。在梁涛先生看来,“双重道德律乃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思想”,“它与郭店简其他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实际表达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不是别人,而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梁先生认为这种“仁内义外”的思想“具有过渡时期的二元倾向”,以此观之,那么孔子思想也当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二元

8、论了?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