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

ID:17743771

大小:2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5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_第1页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_第2页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_第3页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问题”引领思维激活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谈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振东小学(314500)陈晓明(13511318042)【内容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知的欲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学生更擅长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也折射出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缺失。本文旨在从激问、惜问、择问三个角度探索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2、能力。【关键词】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这显然突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们的课堂很忙碌,教学任务很紧,作业也很多,……所以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都是直接呈

3、现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关注的重点也在于我如何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而不在于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和问题。这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地提不出问题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加以落实呢?笔者就结合课例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尝试。一、“激”问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策划意识,找准学生学习关键点,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譬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出示

4、“有一件商品,四月份比三月份上涨20%,五月份比四月份下降20%,结果怎么样?”学生用假设的策略,假设100元或“1”,经过计算得到是降了的,而且下降了4%。但有了结论不等于研究就结束了,这时如果换一个情境去研究,对于学生的挑战性是不够,于是就尝试着以这个结论为刺激点,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研究了先上涨20%,再下降20%,结果是下降了的。你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猜想:那要是先下降20%,再上涨20%,结果会怎么样呢?该问题是从前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既可以作为一次巩固练习又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随后进行第二次探究,学生惊讶地发现先下降20

5、%再上涨20%,结果居然也是下降的。这时候学生的心里是兴奋的,同时又是充满了疑惑的,这又是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关键点。“研究了两次,无论是先涨后降,还是先降后涨,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跟原价比,结果都是下降了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问题吗?”学生疑惑:“怎么都是原来96%,这个是巧合吗?”这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观察:①五月的价格:1×(1+20%)×(1-20%)=0.96120%80%②五月的价格:1×(1-20%)×(1+20%)=0.9680%120%学生对比观察发现,先上涨20%再下降20%,总的变化幅度是120%的80%即是三月的96%,先下降20%再上

6、涨20%,总的变化幅度是80%的120%即三月的96%,它们是一样的,都下降了4%,所以不论是先涨再降还是先降再涨,结果是一样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变化”之中存在着“不变”。在学生感悟的这个点上再一次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你还能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吗?”有学生猜想“有没有涨涨降降回到那个原价呢?”这样的问题不一定要在本节课中得到答案,但我认为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同时又是新的激发点。结论不等于结束,在一个结论出来后,老师需要有策划意识,需要创设好问题,顺着情境激发关联问题的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二、“惜”问

7、课堂上,我们需要珍惜来自学生的问题,不能轻易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提问,学生的问题很可能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别样的精彩。一次在执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在探索完三角形的分类之后,学生尝试用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都会用这样的两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从角的角度看:从边的角度看:通常研究到这儿就差不多结束了,这时候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把这两张图合并在一起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当时内心也是纠结的,主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紧张,而且虽然三角形的分类上过很多次,但这个问题在之前还真没考虑过。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