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52797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4
《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摘要]教学活动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体现着特定的价值取向。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价值取向存在重视局部价值,忽视整体价值;注重工具价值,轻视目的价值;重视浅层价值,忽视深层价值等方面的误区和偏差。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应在不同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顾此失彼。从价值取向的主体维度来看,教学活动是“为了我们”的价值活动;而从价值取向的内容维度来讲,它以幸福为终极取向。 [关键词]教学生活;价值取向;现实诊断;幸福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26-
2、04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价值实现的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体现特定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每一种具体教学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教学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叶澜教授曾指出:“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1]那么,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价值取向存在哪些偏差,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取向?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 海
3、德格尔曾说过,提出或遇上一个问题“并不仅仅意味着这问题作为问号被说出来让人听到和读到,而且是说,对此问题提问,亦即:使问题得以成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中”[2]。当我们对教学价值取向进行诊断时不难发现,教学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具体来讲包括: 1重视局部价值,忽视整体价值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然而,人们往往注重教学价值体系的某一层面或某一维度,相对忽视教学价值体系的其他层面或维度。换句话说,注重的是某一价值主体或价值主体的某一特定需要的满足,而忽视其他价值主体(如教师)或价值主体其他需要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两
4、个方面: 一是注重教学活动在学生生命智育中的价值,忽视教学活动在生命德育、生命美育中的积极作用。以道德教育为例,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被人为地从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割裂、抽离出来,成为某教师或某机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的活动。实际上,道德不只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修养问题;它也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而是一种实践伦理。因而,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即“生活德育”模式。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合乎道德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本身就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乎道德的交往和沟通,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学生
5、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学生活不仅仅传授着知识,也在一定程5度上对学生进行着德性的教化和形塑(如仁爱、善良、宽容、勇敢)。这样一来,教学生活不仅是生命智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生命德育、生命美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是关注教学生活在学生生命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教学生活在教师教学智慧、教学德性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教学德性而言,它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内化而成的获得性精神品质,在教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教学德性既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也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内生于教师合乎德性的教学生活中,或者是“化知识为德性”。教学德性既生成于合乎德性的教学生活,也可能毁于教学生活。正
6、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德性成于活动,要是做得相反,也毁于活动;同时,成就着德性也就是德性的实现活动”[3]。 2注重工具价值,轻视目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教学活动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将教学活动视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对于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或生存价值,则注意得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毋庸讳言,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手段的性质,但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具有生活的意蕴,“教学即是生活”,我们称其为“教学生活”。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自己生存的主人,不是他人生存的工具。在康德看来,“在目的的秩序里,人
7、(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单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4]。可以说,文化知识传承并非教学活动的惟一目的、终极目的。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是他们“在世”中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形式,他们在教学生活世界中所构成的“存在关系”先于“认识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先是“依寓”于教学生活世界中,然后进行着其他的活动(如认知活动、交往活动)。 由此看来,教学活动作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