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ID:17646209

大小:17.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4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_第1页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_第2页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_第3页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_第4页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道法自然——浅谈中国哲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摘要: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的、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一个缩影,古代中国画论多以哲学为基础,作画也必以哲学为原则。冠以国名的中国画具有其深刻的内涵,以中国画来命名我国的绘画说明了其深刻性。“道”是中国哲学最高的理论准则,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绘画美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石涛:“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说:“万物必以自然为正。”本文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绘画,旨在使大家更好的理解中国绘画所具有丰富的哲理性,说明中国绘画与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何谓“道”  《说文解字

2、》:“道,所行道也。”《中国哲学的潜在系统研究》第一编大化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绝对、无限的存在。它包含对立统一、肯定否定规律。循道而行即是德,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老子》:“道者,万物之奥。”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道”含于圣人体中而映于物,贤者澄清其怀抱品味由圣人所显现之物象。“道”乃是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生活的准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标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一刻也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之中。《画山水序》中还有“山水以形媚道”。“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石涛:“吾道一以贯之。”由此我们可知,“道”不仅指导着我们

3、的生活,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道”也引导着无数的中国画家的绘画思想。  二、“道生一”与“一画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石涛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1]“盖自太仆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故曰吾道一以贯之。”[2]由此我们可见老子的“道生一”直接对石涛的“一画论”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石涛的一画就是他的道,立于一画之道,其道一以贯之。  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道家的“道生一”,即“道法自然”的思想。石涛所以立一画之法,也正因此“一画者,众有之

4、本,万象之根……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一”在数学中表示最小的奇数,表示数的开始,然而在哲学中,就超越了量的规定性。[3]《说文解字注》:“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而石涛《画语录》无处不体现着“道一”的思想:“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在石涛看来,理解了“一画”,也就理解整个绘画的意义,能够表现山川的形与神,懂得了“一画”,画也就可以“随心所欲”,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一画含于万物之中,因此“一画”乃画之初始,绘画之自然本源,正如“道生一”一样,“道”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三、自然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5、•第六十四章》)无为却可以做到一切。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潘天寿说绘画其实是在有法与无法之间的,看似无法,实则处处有法。“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了。(《庄子•逍遥游注》)绘画的上乘之作是靠心的运思与神会,出于天然的和谐,因而能与造化同功,“不知其然而然”,也就是“自然无为”。  所谓“学之于造化”不是单纯地模拟百物万象的外在形态,而是师法造化的内在规律,即“得造化之理”,因此自然无为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师法造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要求自然与法度的统一,但不是自然服从于法度,而是法度服从

6、自然。之所以说“自然无为”,自然就是本身就存在的,它是“无法”,“无为”的。“无法”不是简单地排斥否定法度,而是有法之极的“无法”,综合了法度的“无法”。因此“无为”其实是自然与法度的统一。绘画活动毕竟是画家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不可能完全是“无为”、“无意”。那么“有意无意间”即自然与法的统一就是一种最佳的“自然无为”的状态了。  四、自然为师即道法自然  中国人自古就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美。其实自然为师也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潘天寿:“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因画为心

7、源,有别于自然之文也。[4]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尊重自然,又不能泥古不化,画中之象得于自然,但又并非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画家的艺术处理之后,达到了一种“艺术化”之后的艺术形象。郑板桥:“古之善画者,无不以自然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须一块元气团结而成。”其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建立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美学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中的“天”也就是自然,是“造化”,运用在绘画上也就是要体现出一种“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画中的客观物象带有人的主观性,即画中之形象“人格化”,同时,人也被“物化”,正如石涛“山川与我神遇而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