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45129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4
《试论小儿寒泄辨治与防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小儿寒泄辨治与防护【摘要】小儿寒泄虽常见于临床,本病发病快、传变速。若治不及时或误治,易危及生命,如治疗不当,又渐滋生他病,造成令人遗憾的健康归宿。然小儿寒泄成因虽多,不外有三:(1)外感风寒之邪直犯口鼻、背部、腹部,也有从皮毛渐入者;(2)脾肾虚寒泄泻多系先天不足,脾气虚弱,或他病不愈,穷必及肾所致;(3)病从口入,内伤生冷饮食。而临证也以外感寒邪、内伤饮食、脾肾虚寒,三型论治。选方用药又宜:“精简轻锐,适当其可,及病而已,毫毋犯其正气,斯为高手。”小儿寒泄仍需审因防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而今全球气候变暖,对应的致冷设备及饮料的发明,新旧寒邪依然并存。在小儿寒泄辨治与防护的医疗实践中还
2、待我们继续探索。【关键词】小儿寒泄;辨治;防护小儿寒泄,为小儿多发病。“寒为阴邪,不论内寒外寒皆伤人阳气”,寒邪首犯小儿“纯阳”而及稚阴,寒泄乃成。本病发病快,传变迅速,如吴鞠通在《解儿难》中所说:“小儿肌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耐三气发泄,邪之来,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若治不及时或误治,易危及生命,如治疗不当,又渐滋生他病,如慢惊、疳积、五迟、五软等先后天合病。小儿寒泄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基础健康(生理、心理、智力等),造成令人遗憾的健康归宿。因此摆在我们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运用中医药对小儿寒泄辨治与防护,就必须对小儿寒泄有更多的深化认识。 1小儿寒泄的病因
3、 1.1外感寒邪 1.1.1风寒直犯口鼻致泄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七卷中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而寒邪及“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或从口鼻而入[1]。小儿无防护意识,嬉笑吼闹,寒邪易从口鼻而入,寒邪直入其胃,影响胃之游溢,即饮食的腐熟消磨,导致脾气无以散精上升,反与水谷合污而下,成为寒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寒邪直犯于肺,凝敛肺之气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而使脾气无以散精上归于肺,脾之升清受阻,反而陷下引起小儿寒泄。 1.1.2背寒致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凡儿于冬月……以防风寒所干,谓诸脏之俞,皆在于背也”。而五脏之主俞穴
4、,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成为在背部的对应点,五脏之俞串珠于背部,自组形成了反应于体表的一个整体生理系统。也是正气内存五脏相对集中于背部而卫外的一个标志性的防御系统,又是外邪入侵之首。而小儿稚阳未充,防御甚差,一遭风寒,直中背部,内侵伤脾及肾。脾气伤则土不制水,肾气伤则火不暖土,脾肾俱伤水湿不化而寒泄乃成,然皆背寒所致。4 1.1.3风寒外侵《医学精要》说:“小儿肌肤柔脆,易感风寒,风寒一入,即犯乎脾,脾气受伤,则运化无权,而湿从中生,飱泄之疾作矣”。《临证备要》也说:“泻下稀水,完谷不化,称为水泻……多因感寒停湿引起”[2]。即风寒外邪可以通过肺之合皮毛,由肌表内侵而影响脾气散精升
5、清,即精华之气不能上输,乃致合污而下,流注肠道,而成外感寒泄。 1.2内伤生冷饮食因小儿饮食失于调养,或乳儿哺乳不当母体受寒,或过食生冷瓜果坚硬不洁之物,正如《保婴撮要》:“乳儿之母,当淡滋味……瓜果生冷寒物皆当禁止……母寒则子寒……故保婴者必先保身”。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又稚阴未长,急待阴液补充,故易口渴饮冷。加之现代冷饮甚多,诸如冰糕、雪糕、冷狗之类,炎热之时,更易饮冷。如景岳《小儿则》中所说:“小儿有任意偏爱者,无不致病,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正如谚语云:“病从口入”。冷饮食物直犯脾胃,如景岳在《泄泻篇》中所说:“阳气因寒所以日败,胃气因湿所以日虚”。今脾败则运化功能失常,胃虚
6、则不能消食磨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肠道,则成小儿饮寒泄泻。 1.3脾肾虚寒泄泻小儿脾之运化,全赖后天阳气不断内充,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命门火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或病后失于调护,误施寒凉攻伐,脾阳衰败,土不制水,而成脾阳虚泄。“久病必虚,穷必及肾。”又成肾阳虚衰,火不暖土,终成脾肾虚衰而泻下清冷,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阴寒盛而阳气虚,“阳气虚则易表现在脾肾两脏”[3],故成小儿脾肾虚寒泄泻。 2小儿寒泄的辨治 小儿寒泄也以先诊而治,如景岳在《小儿则》中所说:“凡小儿之本不易察……凡临证者,必察父母先天之气,而母气尤切……母病寒者
7、子必有寒,母病之脾肾不足者,子亦如之”。因小儿不会自述病情,即便家长代述也未必完全了解实情,小儿辨证首重望诊(面诊),“面部为十二经总见之处[4]”。五脏之气色皆行于面。而触诊尤为重要。如医者之手心(劳宫穴)最为敏感,如首触患儿天庭(额部)以辨寒热;次按腹部同时观患儿表情以知喜恶而测虚实;再为触摸四肢冷暖以观阳气之强弱。总之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能合脉证可以万全。”其方药之选“宜精简、轻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