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33649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4
《速碧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作用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速碧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作用的临床研究作者:孙大勇,朱平先,曹金安"【摘要】目的:观察速碧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速碧林组(观察组),疗程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对照组为70%(P<0.05);观察12周,观察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照组9例发生AMI(7.8%);观察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碧林,能更有效的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AMI的发生率。【关键词】速碧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速碧林已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可喜成效。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是介于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我们用速碧林治疗UAP患者121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住院或门诊系统观察的UAP患者238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及诊断标准[1],并且无严重的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1例,男66例,女55例,平均年龄63.1岁,其中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64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43例,自发型心绞痛14例。对照组117例,男57例,女60例,平均年龄62.7岁,其中初发型劳累
3、性心绞痛62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42例,自发型心绞痛13例,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心绞痛发作及静息心电图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1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情况(略) 1.2方法对照组口服消心痛10mg,3次/d,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及(或)钙离子拮抗剂,并予硝酸甘油10mg加入极化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0.3mg~0.6mg。观察组加用速碧林0.4ml腹壁皮下注射,1次/d,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疗程均为1周。 1.3观察内容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药物副作用,尤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每天做一次12导联心电图(ECG
4、)常规检查,心绞痛发作即刻查ECG,治疗前后对比静息ECG变化。 1.4疗效判定[2]3症状改善参考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3]。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1mV,或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05mV~0.1mV为好转。自发型心绞痛在原生活习惯下心绞痛完全控制,ECG改变同上为显效;心绞痛次数减少,ECG改善为好转。 1.5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2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Ⅲ级、Ⅳ级明显减少(P<0.01),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比较(略) 2.3两组治疗12周内AMI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无一例发生AMI,对照组有9例发生AMI(7.8%)。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对照组死亡7例,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2例,心室颤动5例。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副作用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仅4例发生腹壁皮下注射部位出现瘀斑,均未影响治疗。 3讨论 速碧林是普通肝素经硝酸去极化分解,纯化得低分子氨基葡聚糖的钙盐,具有很强
6、的抗血栓作用,主要机制是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介导和抑制Xa而产生抗凝作用,也有弱而短的抗Ⅱa作用(抗Xa和Ⅱa之比约为4∶1),因此,一般不影响PLT、PT、APTT[4],所以极少造成出血倾向。此外,还有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粘附、促进侧支循环、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冠状动脉造影提示UAP患者多数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50%~80%患者有血栓形成征象,血管内窥镜发现血栓形成发生率80%~90%,多为非阻塞性白色血栓[5]。溶栓治疗目前仍有争议,而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UAP患者,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
7、AMI发生均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速碧林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速碧林与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力低,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长,能1次/d皮下注射给药,出血危险性少,不需要实验室监测。因此,对频繁发作UAP,经常规基础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速碧林。【参考文献】3 [1]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198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