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

ID:17552042

大小:26.1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03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_第1页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_第2页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_第3页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_第4页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土化:冲突不断的理想情结  编者按:XX年秋天,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举办年会,会议主题为《现代建筑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据悉,与会者就这一颇具多重含义的题目展开议论,见仁见智。本文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焕加先生未及与会,也无论文,但对此议题一直很是关注。日前,应本报约请,撰写此文。吴先生在致本报编辑的信中表示,他的一些看法、观点,似属于另类,如有争论,甚为欢迎。本报赞同这种态度。欢迎各种意见论争,以期求得中国建筑文化理论的繁荣。  今日之事与昨日有关,中国建筑“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问题,与中国建筑历史的特殊性有关,许多问题由此而生。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历

2、史的特殊性,林徽因先生有扼要而精辟的概括,她写道:  “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林徽因先生在这里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显著特点是:一、特殊,二、超长寿,三、体面讲究,四、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其中第一与第三两项是传统建筑的骄傲。第二与第四项在建筑史学研究上很有意义,但是从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际使用的角度看,这两个特点又有其负面效应。  从远古到

3、清代,我们固有的建筑体系数千年一贯制,有小的变化,没有大的起伏,一本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把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历史都包括在里面,长寿性举世无双。  数千年中,我们的建筑可以说全是本土的,既无“现代化”,也无“国际化”,清静得很。  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设想:一,如果从清末至今,中国社会没有变化,则传统建筑可以长寿至今;二,如果中国至今仍闭关锁国,把外国建筑成功地拒于国门之外,就既无“国际化”问题,也无“本土化”问题;三,如果中国在世界上最先发生产业革命,中国建筑业率先走上近代化及现代化的道路,我们有内发自生型的现代建筑,则建筑“国际化”主要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然而,实际历史

4、与这些假设正好相反。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建筑,其命运同该国、该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中国建筑在唐宋时期居于世界前列,后来中国社会发展停滞,国家积贫积弱,建筑业也停滞了,渐渐落后于他国。至清末,中国遇到李鸿章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大变动,建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从所未有的改变。  中国的近、现代建筑不是“内发自生型”,而是“外发次生型”。  清朝晚期,随着西方列强势力伸向中国,欧美的近代建筑首先在我国沿海的几个城市登陆。从此中国土地上除了固有的传统建筑,又有了外来建筑,它们被称作“洋房”。  外国建筑传入中国,正是西方列强以武力为手段,企图将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的时期,洋建筑

5、登陆与列强入侵直接关联。中国人把那个时期出现在中国的洋建筑,视为西方侵略行径的组成部分是有理由的。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只要中国原有建筑体系没有在近代自主地提升,即使没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外国的近代和现代建筑也会传入中国。世界许多国家的建筑进程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呢?因为,建筑技术及建筑的其他物质层面,一般说来,总是由先发达地区向后发达地区传播和扩散,而建筑技术及其他物质层面,正是一种建筑体系所由形成的基础。中国社会变化虽然迟缓,但进入20世纪后,还是出现了与封建农业社会大不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建筑课题。始终保持原始面目的传统建筑体系不能满足新的建筑需求,外

6、国建筑体系来到中国。  火车、电报到中国之初,有士大夫“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外国建筑开始登陆中国沿海城市之时,肯定也有人不高兴,但很快就被认可了,还受到欢迎。  1890年张之洞创建汉阳钢铁厂,1893年建成远东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其中有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厂房,它们由张之洞聘请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施工、安装工作。  1906年,清政府设陆军部,把现在北京张自忠路的一座王府拆掉,造两层洋式楼房。这座楼房的设计与施工都是中国人完成的。“委员沈琪绘具房图,拟定详细做法,督同监工各员监视全署一切工程,……于光绪三十三年七月间全工一律完竣。”一说沈琪可能是当初福州船政学堂派往法国的

7、留学生之一。  张之洞造钢铁厂,清政府建陆军部,为什么不将任务托付给样式雷后人或鲁班馆师傅?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清末最高统治者慈禧在接受和使用洋建筑方面也算一个带头者。1908年,北京西直门外为慈禧建造的行宫畅观楼落成,该老太婆到这个欧洲巴洛克式的两层楼去了一次,很是喜欢,表示还要再去,不料很快死了。清末重臣李鸿章晚年在上海建“丁香花园”,他专门聘美国建筑师,按当时美国流行样式建成那座花园别墅。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师、保皇派首领康有为晚年在青岛买下一座原德国官员的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