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4323
大小:6.11 MB
页数:91页
时间:2017-11-13
《弹塑性力学考题史上最全总结_没有之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2345678已知一受力物体中某点的应力状态为: 式中a为已知常数,且a>0,试将该应力张量分解为球应力张量与偏应力张量之和。为平均应力。并说明这样分解的物理意义。解:球应力张量作用下,单元体产生体变。体变仅为弹性变形。偏应力张量作用下单元体只产生畸变。塑性变形只有在畸变时才可能出现。关于岩土材料,上述观点不成立。9一很长的(沿z轴方向)直角六面体,上表面受均布压q作用,放置在绝对刚性和光滑的基础上,如图所示。若选取=ay2做应力函数。试求该物体的应力解、应变解和位移解。 (提示:①基础绝对刚性,则在x=0处,u=0;②由于受力和变形的
2、对称性,在y=0处,v=0。) 解:,满足,是应力函数。相应的应力分量为:,,;①应力边界条件:在x=h处,②将式①代入②得:,故知:,,;③由本构方程和几何方程得:④积分得: ⑤⑥在x=0处u=0,则由式⑤得,f1(y)=0;在y=0处v=0,则由式⑥得,f2(x)=0;因此,位移解为:附,对比另一方法:例,方向(垂直于板面)很长的直角六面体,上边界受均匀压力作用,底部放置在绝对刚性与光滑的基础上,如图所示。不计自重,且>>。试选取适当的应力函数解此问题,求出相应的应力分量。解答:1、确定应力函数分析
3、截面内力:,故选取积分得:,代入相容方程,有:,要使对任意的x、y成立,有,积分,得:,。2、计算应力分量,3、由边界条件确定常数左右边界():;;上边界():4、应力解答为:10已知一半径为R=50mm,厚度为t=3mm的薄壁圆管,承受轴向拉伸和扭转的联合作用。设管内各点处的应力状态均相同,且设在加载过程中始终保持,(采用柱坐标系,r为径向,θ为环向,z为圆管轴向。)材料的屈服极限为=400MPa。试求此圆管材料屈服时(采用Mises屈服条件)的轴向载荷P和轴矩Ms。 (提示:Mises屈服条件:;)解:据题意知一点应力状态为平面应力状态,
4、如图示,且知,则,且=0。代入Mises屈服条件得:即:解得:200MPa;轴力:P==2×50×10-3×3×10-3×200×106=188.495kN扭矩:M==2×502×10-6×3×10-3×200×106=9.425kN·m11在平面应力问题中,若给出一组应力解为:,,,式中a、b、c、d、e和f均为待定常数。且已知该组应力解满足相容条件。试问:这组应力解应再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某一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的应力解。(15分)解:应力解应再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即为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可能的应力解,代入平衡微分方程得: 则知,只要满足条件a
5、=-f,e=-d,b和c可取任意常数。若给出一个具体的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则再满足该问题的应力边界条件,该组应力分量函数即为一个具体的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的应力解。12在物体内某点,确定其应力状态的一组应力分量为:=0,=0,=0,=0,=3a,=4a,知。 试求:(16分) ①该点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 ②主应力的主方向; ③主方向彼此正交;解:由式(2—19)知,各应力不变量为、, 代入式(2—18)得: 也即 (1) 因式分解得:(2) 则求得三个主应力分别为。 设主应力与xyz三坐标轴夹角的方向余弦为、、
6、。 将及已知条件代入式(2—13)得:(3) 由式(3)前两式分别得: (4) 将式(4)代入式(3)最后一式,可得0=0的恒等式。再由式(2—15)得: 则知;(5) 同理可求得主应力的方向余弦、、和主应力的方向余弦、、,并且考虑到同一个主应力方向可表示成两种形式,则得: 主方向为:;(6) 主方向为:;(7) 主方向为:;(8) 若取主方向的一组方向余弦为,主方向的一组方向余弦为,则由空间两直线垂直的条件知:(9) 由此证得主方向与主方向彼
7、此正交。同理可证得任意两主应力方向一定彼此正交。13如图所示,楔形体OA、OB边界不受力。楔形体夹角为2α,集中力P与y轴夹角为β。试列出楔形体的应力边界条件。(14分)解:楔形体左右两边界的逐点应力边界条件:当θ=±α时,=0,=0;以半径为r任意截取上半部研究知:、14一矩形横截面柱体,如图所示,在柱体右侧面上作用着均布切向面力q,在柱体顶面作用均布压力p。试选取: 做应力函数。式中A、B、C、D、E为待定常数。试求:(16分) (1)上述式是否能做应力函数; (2)若可作为应力函数,确定出系数A、B、C、D、E。 (3)写出应力
8、分量表达式。(不计柱体的体力)解:据结构的特点和受力情况,可以假定纵向纤维互不挤压,即:;由此可知应力函数可取为:(a) 将式(a)代入,可得:(b) 故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