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茧症病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茧症病例分析【关键词】腹茧症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病,腹茧症的原因不明,术前诊断困难,存在不少争议[1]。本病是以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疾病。本文总结2例因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茧症临床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例1,女,58岁。以“腹痛,腹胀1周,加重12h伴恶心,呕吐”为主诉。查体:腹部膨隆,以中下腹为主,并整个中下腹可扪及一较大包块,质中,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触痛,肠鸣音减弱。腹透:显示中下腹部阶梯状气液平。入院后完善有关必要检查,同时予以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
2、,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整个小肠、大网膜被包裹成团,外膜为白色较厚的纤维包膜,肠管充血水肿较重,纤维包膜内面,肠管壁及肠系膜见粟粒状结节,术中切除纤维包膜,将粘连肠管及穿于肠管间的纤维带松解后行肠排列术。术后予以抗炎,抗痨,静脉营养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切除纤维包膜送病检为结核。例2,女,63岁。以“左中腹部包块1年余,加重伴腹胀,腹痛,呕吐”为主诉,腹痛呈阵发性。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肠管及蠕动波,左中腹可扪及一18cm×15cm×10cm大小包块,边界不整,质中,略可摆动,肠鸣音活跃。腹透示:肠梗阻。B超示:左中腹包块,内有积气征象。入院后经保守治疗
3、无效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中腹部部分小肠及系膜被一致密纤维外膜包裹,肠管充血,水肿严重,纤维包膜内面,肠管壁及肠系膜见少量粟粒状结节,切除纤维包膜,分离肠间粘连后行肠排列术,术后予以抗炎,抗痨,静脉营养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切除纤维包膜送病检为结核。 2讨论2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病。本病的命名曾有不同的叫法,如:局限性小肠外膜包绕症;包裹性纤维性慢性腹膜炎;先天性小肠禁固症;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等[2]。其特点是全部或部分肠管及系膜被一层灰白色质韧纤维外膜包裹[3]。腹茧症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4]。(1)性别和地域因素:多发于女性,以
4、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见。(2)药物:凡能减少控制正常细胞增生的环磷酸腺苷酸(cAMP)和环磷酸鸟苷酸(cGMP)类药物,均可导致胶原的过度生成和腹腔纤维化,如:长期服用心得安的病人。(3)原发性腹膜炎:在肝硬化、肾炎、恶性肿瘤及心功能衰竭伴有腹水的病人中腹茧症的发生率较高,其间可能有一定的关系。(4)发育异常:不少腹茧症病人中伴有大网膜缺如及卵巢和附件发育异常,说明该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此2例病例均为结核性腹膜炎所致,考虑由于结核所致的腹水和肠粘连,腹膜有大量纤维增生,明显增厚,并和附近脏器形成广泛粘连,致使肠曲受压而引起梗阻。大网膜也因纤维化而增厚
5、变硬,并卷缩成团块,未及时就诊治疗所致。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此2例病例均为术中确诊病例,本病常以腹部包块或肠梗阻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反复发作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呕吐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部分肠梗阻征象,B超提示包块内可见成团肠管积气征象[5]。有些学者认为CT诊断的敏感性大于81%,表现为圆或卵圆形团块灶,边缘有包膜,外缘光滑,与壁层腹膜多无粘连,其内可见卷曲排列的小肠。切除纤维包膜送病检有助于明确病因[6]。腹茧症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原则上彻底切除包膜,松解粘连解除梗阻,预防术后复发及发生粘连性肠梗阻[7,8]。现将治疗中总结经验如下:(1)术前已
6、确诊或疑有腹茧症者要尽量非手术治疗。因手术松解粘连次数较多,粘连越不易松解,手术难度也越大,损伤腹腔脏器可能性越大,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几率增大。(2)对症状明显,出现腹膜刺激征及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中要尽力将粘连松解。(3)术中尽可能切除纤维外包膜及肠管间粘连带,多采取钝性分离,互相粘连的肠系膜只要不引起梗阻则不予处理。(4)肠管如无病变则不予肠切除,切忌将包膜内小肠当作肿瘤全部切除以免引起短肠综合征。(5)小肠松解后可行小肠排列术,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6)关腹前向腹腔内注入适量的预防或减少肠粘连的物质,如:透明质酸钠等。(
7、7)术后积极抗炎,抗痨,静脉营养及纠正水电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如为结核性腹膜炎引起应积极抗痨治疗。【参考文献】1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等.腹茧症203例综合分析.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2杨建芬,李宁,黎介寿.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561-563.3郑英斌,苗雄鹰.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医药论坛杂志,2004,11:16.4高智亭,李荣梅,吴潼.腹茧症16例诊治体会.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7:50-51.5朱化强,代文杰.腹茧症的外科诊治现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
8、4:81-83.6魏波,卫洪波.腹茧症的基础与临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69-470.7杨凤平,邱法波,张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