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

ID:17523747

大小:14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0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_第1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_第2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_第3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_第4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其所涵之小說史觀.1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說史觀國立中山大學碩一楊雅琄壹、文學史觀本文所指文學史觀乃根據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文學史專題討論課程王金凌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歸納而成,因王金凌師的文學史觀並不同於其他現有一般的文學史觀,且仍未成書出版,故以上課所做筆記內容為依據。文學史,有個別作品的歷史,文類史,文學通史三種。本文以討論魯迅的小說史觀為內容。概念之說明以形上學而言,文學批評文學的活動包括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廣義)兩部分,而廣義的文學批評,在角色分離了以後所從事的屬於人我批評的文學活動,又可分成文學批評(狹義)、文學理論、文學史三部份。這裡的

2、文學批評是指狹義的文學批評。而文學批評的基本假定都在文學之外。乃探討文學本身之作品,即「存在」;文學史則是記錄文學作品的轉變,為「存在的活動」;而文學理論研究文學作品的規則,也就是「存在和活動的原理」。但近代的文學史著作,往往羅列作者生平及綜合各家評論如魯迅1932年致臺靜農的信中就稱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為「文學史資料長編」;另外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也曾對郭箴一、李輝英做過類似批評。,只做文學批評和作家傳記的工作,缺乏對文學理論的體察。此關鍵所在,即因人們無法釐清何謂「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紀錄。當我們用「符號」

3、基本的符號包括了:語言、文字、音樂、繪畫、舞蹈。所以用各種符號記錄下過去的活動,都是歷史,如「八佾舞」、「清明河上圖」就都記錄了當時的活動。去記錄「事件」人類過去的活動,就是「事件」。所謂事件的「現象」,是呈現在力量的交會。當力量開始交會時,事件發生;當力量消退時,事件開始走向結束。而這些事件彼此都是有關係的,所以事件的「性質」就在於:它們是同時發生但又不必然相關,也就是指事件雖然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但同一時空,發生在不同場所的不同事件,有的立刻被察覺出相關;有的表面上看來不相關,而到後來才看出關係,又或者是只有觀點薄弱的相關。而這些事件都存在著「連續性」。時,會受到「符號本性的

4、限制」因為記錄的主要工具是文字,文字的表現為線性發展;而發生在活動中事件的「力量交會」卻是一種動態立體結構的發展。。故文字符號無法體現事件的發展,文字必須在時間的序列裡描述;所以當讀者閱讀文字的記錄時,就必然壓縮事件的發展過程;再經思考轉換之後,事件就有了因人而異的詮釋。因此,歷史必定是建立在真實之上而添加虛構成分的。後現代主義也因而主張歷史不是History,而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其所涵之小說史觀.17.Histories(複數)。故而「歷史」(或者該稱歷史「們」),是難以求其原貌還其「真實」的;接不接近事件的發生過程反而才是歷史最重要的要求。歷史是依據「需要」選擇所要記錄的

5、事件。因此,記錄者在寫群體的歷史時,也會選擇對「群體生存的需要」有密切關係的來記錄。而記錄者所屬的階層,及其社會觀、價值觀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他所認定的「需要」。所謂「群體生存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群體的自我認同」群體的自我認同,是以人群過去從事的共同活動(集體活動)為其共同記憶(集體記憶)而產生的。有了認同,能使人分別「我」和「別人」;有了群體認同,也可以使人分別「我的團體」和「別人的團體」;進而產生歸屬感,這是人類生存需要的條件之一。;其次才是「當下的需要」。歷史紀錄的價值,在於使人心理上得到自我認同,在智慧上得到教訓。因而新歷史史學主張歷史要重視記錄之內的衝突,依照當前的需要,

6、再加上知識去記錄事件。所以文學史應注意紀錄之內的衝突,即文學理論的變遷;再依當下需要融合知識去記錄文學的歷史。理解文學作品是文學批評,而內化成為個人思想的一部份之後,就是文學的歷史;所以,文學史是人類情感的歷史。而文學歷史的發展可分三層次但文學歷史的發展層次中,層次與層次之間,並不是嚴格區分的,而是可以有過渡的灰色模糊地帶。:一是心靈層次,如孔子對詩經闡釋的「思無邪」概念;二是社會層次,如孔子對詩經所說的「觀、群、怨」,又如詩大序以「夫婦之道」的看法來解釋詩經;三是語文層次,講究的是風格、技巧等等,如六朝的風格史觀。魯迅有關於文學史的著述,可以分三方面:一是文學通史,如《漢文學史

7、綱》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曾經編寫題為《中國文學史略》的講義。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再度使用此講義,改題為《中國漢文學史綱》。但此書在魯迅生前並未正式出版,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時書名改為《漢文學史綱》。此書從先秦起談到漢代為止,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以下的作家並沒有論及,是魯迅未完成的著作。魯迅於1926年九月十四日寫給許廣平的信中曾提及希望自己能再認真一點,編成一部好一點的文學史,見《兩地書》,收入《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