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11114
大小:21.8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02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 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XX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
2、,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
3、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题意作文常是由事入理的升华,话题作文是由一到多的发散。 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
4、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
5、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XX年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
6、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
7、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解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
8、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