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

ID:17511114

大小:21.8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02

上传者:U-5649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_第1页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_第2页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_第3页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_第4页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方法  题意作文审题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XX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题意作文常是由事入理的升华,话题作文是由一到多的发散。  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XX年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解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寻找隐居的武大师,期望能从武大师那里学到绝招。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两桶水都没有挑满。按照人们的想象,他应该挑得满满的。有人不解,问大师,大师回答说:“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大师的回答,其实就道出了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挑水之道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适中。“适中”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而广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考虑“适中”的问题:比如,人若无目标,就会碌碌无为;目标过高,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而丧失信心;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应该定得适中。  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又。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否则,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犯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从“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题意,写成了“信任”、“善良”、“关爱”等则视为立意过宽、过泛;若写成“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转折”、“冷漠”、“豁达”等,则视为偏离题意。  察情感倾向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出题人的观点态度从去发掘。如:  根据下面一则短文,按文后要求作文: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要从赞美老师方面考虑。  辨相互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以题意作文的审题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确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要从材料的内容意义出发去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也不应孤立运用,而应相互联系、综合使用。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侧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某个侧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