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

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

ID:17475157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步进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步进DS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公司AdvantxLCV+/DLX数字减影系统,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对48例下肢病变患者行下肢步进加DSA检查,图像采集曝光时,用控制手柄控制检查床的移动,使检查床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同步,以获得一系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下肢血管的影像。结果48例下肢步进DSA检查均成功完成,并且获得了DSA的动态图像,35例造影图像质量优良占病例总数的72.9%,清楚地显示动

2、脉血管的主干、分支、走行、分布及异常分流,病变的大小、形态、解剖部位、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其余13例均作了常规分段DSA造影,占病例总数的27%。结论常规下肢造影路程长,范围广,需要分段多次造影。而下肢步进DSA技术可获得连续的动态血管及血流图像;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减轻了患者因造影剂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和造影剂的毒性反应;减少造影次数。  【关键词】下肢血管;DSA;对比剂追踪  DSA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术来完成。步进

3、DSA技术是目前血管造影中,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病理改变较先进的检查技术,较之分段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笔者总结了48例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患者来源:本组48例患者均为临床随机患者,男35例,女13例,年龄15~85岁,平均56.8岁。,动脉硬化闭塞19例,动脉狭窄7例,血管瘤5例,外伤引起的血管损伤3,,血管畸形2例,栓子脱落引起的下肢动脉栓塞7例。4例动脉造影正常。  1.2机器设备:采用GE公司AdvantxLCV+/DLX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美国

4、产MARKVPROVIS高压注射器,配用42″(122CM)高压连接管,柯达8100干式激光相机。  1.3操作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下肢造影者选右股动脉穿刺,单侧下肢造影者选择健侧股动脉穿刺,采用5F—6F的导管,在透视下将导管送至腰2、3水平位。先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双肾动脉。将DSA设备控制面板调至BOLUSCHASING项显示,然后制定所需显示血管的起点和止点,以腰3、4水平为起点位置,足部为终点,位置二者均需超越估计病变部位一定长度。首先制定起点,起点定于

5、近头侧,确定后按下导管床旁边的S/E按钮,然后将导管床移向足侧至所需显示血管的位置,确定止点,再一次按下S/E按钮,当屏幕揭示READY状态时,表示准备就绪。  1.4造影剂的选择:48例患者38例选用300mgI/ml碘海醇注射液,10例选用300mgI/ml碘比醇注射液,设定流率15~20ml/s,总量30~45ml,PSI600,然后进行曝光摄影。  2结果: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48例,35例经一次步进DSA造影即达到常规分段DSA造影的图像效果3,占病例总数的72.9%。图像主观评价背景干净,

6、对比度良好,血管边缘锐利。同时清楚地显示动脉血管的主干、分支、走行、分布及异常分流,病变的大小、形态、解剖部位、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达到诊断目的。造影剂用量为常规分段DSA造影的40%~60%。,其余13例均作了常规分段DSA造影,占病例总数的27%。其中5例造影过程中因下肢移动造成运动伪影,图像模糊,无法达到诊断要求,占病例总数10.4%。8例因技术条件选择不合适或操作原因使图像饱和状伪影而造影失败,步进减影失败,占病例总数16.6%。  3讨论3.1步进DSA是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通过控制导管床的移

7、动速度,使其与被检部位血流速度同步,来获得实时动态动脉造影减影图像的一种新型的检查技术。此技术设有三种采集模式:先采集蒙片后注射造影剂;先注射造影剂后采集蒙片;无蒙片。  3.2我们所选用的模式为先采集蒙片后注射造影剂,并根据被检部位的血流速度,用调速手柄控制导管床的移动速度,来进行实时曝光减影。透视状态下确定起止点后,kV、mA由机器自动设定。因X线管与导管床必须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才能采集图像,所以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步长的合理设置,导管床移动的速度和造影剂注射参数的设定。步长设置:步长过小,采集次

8、数增多,不易追上造影剂,步长过大,采集图像的数量过少,达不到诊断目的。根据此48例图像分析,步长一般选用4~7cm为宜。  3.3导管床的移动速度:导管床的移动速度是技术员利用调速手柄来实时控制的。目的是使导管床的移动与造影剂在下肢动脉血管中的流动同步,因此,是否能熟练的使用调速手柄是造影成功的关键。  3.4造影剂注射参数:造影剂注射参数要与造影剂的充盈时间及步进的长度相匹配。影响下肢血液流动的因素很多,特别与年龄和病变的性质有关,从造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