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63134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1
《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郑州瑞龙医院儿科于200601~200712,将9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静滴。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部湿啰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支气管肺炎;酚妥拉明;儿童;本院应用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
2、,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01~200712,本院儿科住院的9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均符合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肺部听诊以中细湿啰音为主,可有痰鸣,但不伴有喘息,胸片示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见小点片状阴影,排除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发病3d内入院,血常规白细胞及分类可以正常或增高。其中男52例,女38例,2个月至1岁42例,~3岁48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2组,单数为观察组40例,双数为对照组50例。 1.2治疗方法 90例患儿均采
3、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用量为每次30~50mg/kg,2次/d,加入生理盐水静滴,2次用药间隔时间>10h;盐酸氨溴索每次15mg,2次/d静滴,其余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每次0.5mg/kg,2次/d静滴,疗程7~10d。 1.3评估指标 治疗3d,听诊判断肺部湿啰音减少情况,分为啰音消失、明显减少、轻度减少、无变化[1]。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3 2.1治疗3d湿性啰音变化 见表1。表1酚妥拉明佐治(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略)注
4、:2组比较,χ2=13.5,P﹤0.005 2.2治疗组平均住院6.82d,对照组平均住院10.42d。 3讨论支气管肺炎目前仍是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肺炎易产生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所致血液氢离子浓度过高,可引起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致右心负担加重等病理生理改变,诱发心力衰竭[2]。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并有β受体兴奋作用,能够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扩张肺动脉周围小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增加心
5、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减轻肺瘀血及肺水肿,同时还可扩张支气管,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肺循环阻力,疏通气管从而改善呼吸。以上这些药理作用,均有利于纠正肺炎患儿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患儿肺部啰音的吸收,减轻肺瘀血及肺水肿,防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酚妥拉明静脉注射2min血药质量浓度达峰值,作用持续15~30min,其半衰期为19min,相当短暂。本文采用低浓度缓慢静滴,不影响血压,使其以上作用持久[3]。另外,酚妥拉明有组胺样作用,能使胃酸分泌增加,有拟胆碱样作用,使胃肠平滑肌兴奋。小儿肺炎时,往
6、往易出现纳差,食欲下降,胃肠动力不足而腹胀,甚至肠麻痹,酚妥拉明此作用正可相抵[4]。酚妥拉明在应用中出现的副作用是鼻塞流涕,首次应用时明显,用2~3次后会减轻,一般治疗结束后1h即可缓解;鼻塞严重时可用呋麻液滴鼻对抗,个别患儿鼻塞严重持续时间长者,可停用。成人用呋麻液浓度为1%(麻黄碱浓度),婴幼儿浓度0.5%,可使用注射用水稀释。麻黄素具有兴奋α受体作用,局部滴鼻可以缓解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所导致的鼻黏膜血管扩张,从而减轻鼻塞流涕症状[5]。本文40例应用酚妥拉明病儿,共有32例出现鼻
7、塞流涕,刚开始比较明显,1d后减轻,应用稀释呋麻液滴鼻,症状可缓解,或者减慢酚妥拉明滴速也可以减轻鼻塞,只有2例鼻塞严重者,应用稀释呋麻液滴鼻和减慢酚妥拉明滴速,鼻塞缓解不明显,患儿出现烦躁哭闹,应用3d后即停用。从本文数据看,观察组在肺部湿啰音吸收方面疗效明显均优于对照组。从住院天数看,观察组约1周左右,而对照组在10d左右。酚妥拉明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可以加快肺部湿啰音的吸收,减少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
8、生出版社,2002:11751191 [2]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 [4]金有豫.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84. [5]金有豫.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