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33349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黄榆栓的临床应用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榆栓的临床应用研究【关键词】黄榆栓 摘要:目的观察黄榆栓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黄榆栓阴道纳入,1次/2d,7d为1个疗程。结果黄榆栓治疗宫颈糜烂的总有效率达96.4%。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优于氯霉素甘油组。结论黄榆栓对宫颈糜烂有明显的疗效,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关键词:黄榆栓;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占育龄妇女的2.3%~49%,癌变率为2.5%,较非宫颈糜烂高6倍[1]。据资料表明宫颈糜烂组患癌率为宫颈光滑组的44倍,重度宫颈糜烂患癌率为轻度糜烂患癌率的10.1倍[
2、2],因此治疗宫颈糜烂,尤其是治疗宫颈重度糜烂是对宫颈癌的一种预防,是阻断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手段,本课题根据我院妇科的长期临床观察结果,采取自制剂黄柏栓阴道纳药治疗宫颈糜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新药开发作了准备。 1病例资料 本课题所观察168例病人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48岁,其中轻度宫颈糜烂86例,中度60例,重度22例,以上病例均在治疗前常规进行宫颈刮片作细胞学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涂片化验,和部分病例组织活检,排除宫颈癌。 诊断
3、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宫颈糜烂、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度:宫颈糜烂面占宫颈面积少于1/3为轻度糜烂;宫颈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为中度糜烂;宫颈糜烂面超过宫颈面积的2/3为重度糜烂。 2治疗方法 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 2.1治疗组168例,用我院自制剂黄榆栓治疗。药物组成:黄柏、黄芪、苦参、地榆、冰片、枯矾等。用法:非经期,清洁外阴阴道后,置入黄榆栓1枚,1次/2d,疗程7d。用者期间禁止房事,对显效或无效病人再用1个疗程。停药3~5d后复查
4、。 2.2对照组142例,选用氯霉素甘油(本院自制),取本品用带线棉球置入阴道,贴近创面,1次/2d,疗程7d。3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宫颈糜烂面由鳞状上皮覆盖,完全愈合,炎症消失,临床症状消退为痊愈;宫颈糜烂面较治疗前缩小1/3~2/3为显效;宫颈糜烂面较治疗前缩小1/3为有效;治疗后宫颈糜烂及各种症候无变化,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3.2结果见表1~2。表1治疗组治疗不同类型宫颈糜烂的疗效(略)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略) 4讨论 4.1宫颈糜烂的病因病理表现为:宫颈外口宫颈阴道
5、表面呈现出鲜红色,镜下所见此区表面覆以柱状上皮,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根据其病变范围的深浅又分为3型:①单纯型糜烂;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表面平坦;②颗粒型糜烂,腺上皮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高低不平呈颗粒状;③乳头型糜烂:腺上皮高度增生,间质增生显著,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 4.2宫颈糜烂在祖国医学理论的论述中,属“带下病”范畴。《女科症治约旨》指出:“下焦虚寒、脐腹疼痛、痛而不已,遂致白带绵绵”,《兰室秘藏》曰:“
6、妇人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冻,阴中亦然……此病皆然寒湿瘀其胞内”。《沈氏女科辑要长正》曰:“所思不遂,龙相之火,因而外越,是即亢火疏泄太过之带下,入房太甚,则冲任不守,是为虚脱之带下……”从而可知,带下病是由外感和内伤所致湿浊内停、伤及任带二脉,造成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导致带下。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4.3现代医学认为宫颈糜烂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流产或宫颈部手术操作等损伤宫颈局部组织,经细菌感染所致;(2)产褥期、月经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所致;(3)长期使用避孕套;(4)国外有学者报道与内分
7、泌失调也有一定关系。 4.4根据宫颈糜烂的发病机理,我课题组采用自制剂黄榆栓宫颈局部上药以“托疮生肌、凉血止血”。其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溃疡的作用。黄芪有提高免疫功能而使病灶加快修复,有托疮生肌、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地榆有止血,抗菌,对G-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有收敛、生肌、抑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保护创面,兼有利水的作用,冰片具有止痛、防腐、抗炎的功效,枯矾有抗菌,收敛止血、抗滴虫的功效。诸药通
8、过扶正与祛邪的有机配伍,促使宫颈糜烂面加快修复。 4.5黄榆栓是我课题组在我院妇科多年来运用黄柏粉治疗宫颈糜烂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其运用更加简便、价廉、效果更好。对滴虫性、霉菌性阴道炎也有较好效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出现过敏反应,或局部不良刺激反应,是值得临床更进一步推广运用,并为开发新药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