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术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心智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术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心智发展的影响的研究1、相关定义1.1、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鼓雄文.心理健康‘,兴趣的关系旬f究[Jl.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第633页卜力m︸陈儿晖主编.教育与白理辞典[21.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李j首佳,夏树梅.对儿童活动兴趣的调查研究!,l].普教研究,1988年8月,!988(l)兽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版辛j一,2()02年6月,第459页面③④李晖3一6岁儿童兴趣发展’J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一)兴趣的相关研究及进展1.国外关于兴趣的研究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
2、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影响的研究,再次成为教育心理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并且从复苏走向复兴。当前,这一课题己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已取得许多积极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关于兴趣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l)兴趣概念的研究:国外关于兴趣的概念有三种:个人兴趣(Individualinterest)、情境兴趣(situationalinterest)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兴趣(Pintrieh等,1996)。Sehiefele(1992)认为,可以将个人兴趣理解为个体相对长时间地朝向某一物体、活动或某一知识领域,将情境兴趣理解为是由当前
3、环境里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的影响。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持久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2)兴趣效应研究:西方的一些学者用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个人兴趣与情境兴趣对学业成绩的影响,Schiefele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个人兴趣与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一些研究表明,有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影响很大。Fransson(1977)的研究发现,兴趣高的被试对文章内容会进行更多地独立思考,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Schiefele(1992)的研究显示,兴趣高的被试
4、比兴趣低的被试有更多的意义定向加工。de一Sousa与Oakhill(1996)研究了24名8一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兴趣水平对那些理解技能差的儿童的测验成绩有显著的影响。(3)兴趣作用机制研究:注意与资源分配假设、认知策略假设和动机定向假设是西方关于兴趣影响学习机制的三种解释。Anderson(1982)、Entwistle与Ramden(1983)、Reynolds(1988)、Hidi(1990)等都对兴趣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国外关于职业兴趣的理论己发展多年,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研究个体自身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信息,有助于人们进行自我评估并评估环境,在社会环境
5、中进行交往。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有关环境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职业行为是环境或情境的函数,环境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量,个体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所变化。第二种是传统的人本观:这种观点强调个人特点(人格),认为人格特点是联系个体和各种职业环境的纽带。研究表明,个体在不同的人格维度中具有自己的特殊水平,这种李晖3一6岁儿童兴趣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人格维度具有不同等级的相对稳定性,按其稳定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身体变量、能力变量、兴趣、人格变量等。第三种是综合的观点:这种观点综合了前两种观点,认为职业行为是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函数,忽视任何一方面
6、都是不全面的。,在职业兴趣的实际研究中,斯特朗一坎贝尔兴趣调查表(简称SVIB一SCH)、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简称KOIs)、职业评估调查表(CAI)、杰克逊职业兴趣调查表(简称JVIs)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优秀量表,这几种量表也是当今兴趣测量的典型代表。2国外兴趣的研究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将兴趣当作自变量,研究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一是将兴趣作为因变量,研究个人属性或其他因素对兴趣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将兴趣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的,但近年来兴趣作为因变量的研究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总体讲,国外关于兴趣的研究己取得许多积极成果,但是它们不同程度上都存在问题,没有重视影响兴趣发生的个
7、性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而是把二者完全割裂开,选择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是当前兴趣研究的重要问题。2.国内关于兴趣的研究我国对学习兴趣的研究相当丰富,在阅读兴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1938、1939年,我国心理学家艾伟先后两次在中央大学沙坪坝附小做了儿童阅读兴趣的实验。随后于1943年,胡士襄、江文宣也做了关于小学中高年级阅读兴趣的研究。_匕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陈毓芳(1981、1984)、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全国协作组(1982)、叶仁敏(1983)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