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23835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干预,提高不孕症患者的治愈率及妊娠率。方法:对不孕症患者诊治的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针对性心理干预,并定期进行不孕症知识的讲座、卫生宣教。结果:针对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在诊治的同时提供心理护理及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结论: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不孕患者的精神压力,并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关键词不孕症;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不孕症在国外通常是指不避孕的情况下,经过1年的性生活仍未能怀孕。我国对不孕症的定
2、义是婚后2年,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不能怀孕。[1]不孕症虽然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可造成个人痛苦、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不孕症发生率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占8~17%,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2]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不孕症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并且在不孕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心理因素始终伴随着不孕,心理因素对于不孕症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一种不孕因素。[3]实际上,心理因素对不孕症的治疗至关重要,心理护理成为辅助生殖医学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心理护理及恰当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3、,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科学的观念,配合医生的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就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如何在不孕症治疗中进行心理护理、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作一探讨。 通过在就诊过程中与患者夫妇交谈,治疗过程中观察等方法获得有关患者心理状态的信息,我们了解到心理因素在不孕症中的作用是复杂的,几乎所有的不孕症患者均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每个患者均有不同的经历和反应。不孕症对很多家庭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威胁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自尊感,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目前,多数患者的亲人和朋友最关心的是如何治疗,却忽视了患者的
4、心理问题,这使不孕症患者陷入孤独和无助之中,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经综合判断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中国妇女封建意识较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婚后1年未生育便很难从思想上消除不孕的影响,为不能传宗接代深感自卑、内疚,从而孤独内向,忧郁成疾,自身价值感降低。 2焦虑心理 当不孕症患者做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许多时间及金钱,而无任何结果时,就会产生焦虑无助感,导致心情紧张,每日在焦急、忧郁中度过。 3悲伤心理 生育是夫妻间的正常愿望,愿望不能实现,最终认为是女性有病,
5、女性首先承受痛苦,又难与人述说,故独自悲伤失望。 3 4恐惧心理 有部分不孕的夫妇怕去医院,怕见医生,怕检查,这种心态往往造成内分泌紊乱、失调,直接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 5怀疑心理 不孕症患者开始怀疑医生的诊断及检查结果的的可靠性,到处乱求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反复检查、治疗,给经济、家庭带来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多疑,使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而难以应付。 不孕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调查结果显示:不孕症患者渴望了解不孕症各方面的知识,希望医务人员能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4]我们采用定期授课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不孕夫妇提
6、供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5.1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给予精神安慰,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生活,解除紧张情绪。 5.2提供适当的发泄机会,不孕的阴影会使病人焦虑不安,我们如果能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发泄机会,则可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发生转换,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可采用与不孕病人直接面谈,并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让他们谈论对不孕的想法、感受及及悲哀,使他们有机会发泄,并能理顺自己的情绪。 5.3提供合适的辅助生殖技术信息,护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辅助生殖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手术所
7、需时间、花费等等信息,根据病人疾病的病因、身体状况等到,帮助病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和等待时间。 5.4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不孕症的基本知识、受孕的过程、不孕症检查和治疗的流程,使病人对治疗有比较清楚的感性认识,正确对待不孕症,有利于配合治疗。 5.5减压治疗,针对病人的紧张、敏感情绪,护士应注意沟通技巧,给予病人友爱和关心,不断创造良好条件,满足其合理要求,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态度,通过转移生活重心来减轻对妊娠的过度注意力,建议采取外出旅游、培养业余爱好
8、等手段放松紧张的情绪,部分病人在紧张情绪缓解后可以自然受孕。 5.6重视家属配合工作,鼓励病人及其家人积极配合,最好夫妇同诊同治,共同分担治疗压力,使病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情绪稳定。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