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15254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针药合治肩周炎60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药合治肩周炎60例作者:鞠耀东,鞠诣然,陈崇民【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手三阳经穴为主局部取穴,选取压痛点附近穴位或自觉痛点附近处穴位,配合远端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陵泉等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辅以驱风散寒,益气活血,助阳利湿,扶正通络之中药汤剂,并根据临床辨证酌情加减。结果本组60例中,经治1~3疗程后,痊愈3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结论局部取穴及远端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配以驱风散寒,活血利湿,扶正通络之方剂,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关键词】肩周炎;针灸疗法;中药;驱风通络 笔者采用针灸与
2、中药汤剂联合疗法治疗肩周炎60例,疗效满意,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1~73岁,以45~55岁居多;病程最短2周,最长14年,其中1年以内49例;左侧病变29例,右侧病变28例,双侧病变3例。 2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取局部三阳经和相近的膀胱经穴位为主,包括肩井、肩贞、巨骨、秉风、曲垣、天宗、肩、大杼、风门,肩中俞等,每次取其中3~5穴,总的原则是在有明显压痛处附近取穴,如无明显压痛点,在患者自觉疼痛部位附近取。另外还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陵泉(即阳陵泉下一寸,属奇穴)等经验穴。除
3、条口外,一般不深刺,以得气为度,视穴位情况施小幅度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过程中行手法两三次,保持较明显针感,每次留针20min。除此之外,还针刺眼针的上焦区,眼针上焦区是我校彭静山教授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方法。因眼针易致出血,为安全起见,只刺眶外不刺眶内,不做手法,而且用专用的眼针针具。1次/d,15d1个疗程。 2.2中药治疗方药:羌活10g,桂枝10g,桑枝10g,姜黄10g,威灵仙15g,红花12g,赤芍12g,防风12g,黄芪15g(体虚者加至30g以上,对高血压患者,可加5~10g钩藤佐之),当归15g,海风藤8g,秦艽8g
4、,川芎10g。 辨证加减:湿邪明显者加苍术10g,薏苡仁20g,湿热型体质改苍术为竹茹,去海风藤;畏寒肢冷、寒象较重者去秦艽,加川草乌各6g,再甚者加附子5~15g,凡应用乌头类药物皆加两倍量的甘草以缓其峻烈,解其毒性;阴血不足者加首乌10g,阴虚兼热象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g;气虚而倦怠少力者加白术103g,党参20g;有肝肾亏虚症状的加杜仲、桑寄生各10g,久病顽固者加细辛5g;肩臂麻木者加白芥子8g。上述用量都根据临床辨证酌情加减。上方加水2000mL,浸泡30min,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煎40min,有乌头类药物者再
5、煎20min,取汁300mL,分3次服,日服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0mL,10剂1个疗程。疗程间隔3d。一般治疗1~3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1],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功能为观察指标。治愈:疼痛消失,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同健侧相同,追访1个月后仍无发作;有效:疼痛缓解但仍有短时间轻微发作,或仅在活动时有发作且程度较轻,活动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治疗2疗程后,疼痛无减轻,活动能力基本无变化。 3.2结果本组60例中,经1~3个疗程后,痊愈38例,占63%,有效19例,占32
6、%,无效3例,占5%。痊愈者中有21例为1个疗程后痊愈,其中4例为病程在1年以上,无效的3例中病程均在3年以上,均有较为明显的肌肉粘连。 4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加之肝肾亏虚,气血衰退,筋脉失养等因素,遂出现肩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形。笔者曾以推拿为主治疗此病,但力度不易掌握,力微则效差,力大则患者疼痛难忍。也曾试用过隔姜灸[2],但部分患者对艾柱灼热引发的疼痛甚为敏感,故考虑针灸汤药等较温和的办法。针灸局部穴位可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行气活血,以手三阳经穴为主
7、,既是病变区域,又因阳经乃是风邪易袭之所。根据以往的经验,穴位的选取一般视压痛点而定[3],加之远端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可增强疗效,有效地缓解疼痛及挛急。 笔者采用的主方乃是从《百一选方》的蠲痹汤、《医学心悟》同名方以及前成都中医学院戴云波老教授的乌附麻辛姜桂汤等3种方剂共同化裁修整而来。在此之前考虑过用外敷验方四虎散加味[4],但此方多为毒烈之品,仅适合外用,且缺少扶正治本药物,遂改为内服标本兼治之剂,用黄芪、甘草益气;防风、羌活疏风除湿;当归、赤芍、川芎和营活血;姜黄、红花理血中之滞,祛除寒湿;生姜为引,和营卫达腠理[
8、5];桂枝、桑枝温经通阳利关节而除痹痛,威灵仙为祛除上肢痹证之要药;海风藤、秦艽,一偏温一偏凉,有辅助祛风除湿之功,因药性不烈,寒热辨证不明显者可同时应用。该方辨证周到,用量主次分明,除祛风胜湿之外,更辅以益气和营,活血化瘀,散寒通滞。并将各种临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