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

ID:17397359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0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_第1页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_第2页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摘要】  笔者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护理,发现并提出问题,查询最佳证据并验证相关资料,再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关键词】循证护理 发热 降温[Abstract]WeappliedevidencebasednursinginclinicalpracticeinthedepartmentofPediatrics,discoveredandaskedquestions,inquiredaboutthebestevidenceandconfirmed

2、relateddatum,thenformulatedcorrespondingnursingmeasures,gavenursinginterventiontochildren,thusenhancedpatients'degreeofsatisfactionandthequalityofthewholenursing.[Keywords]evidencebasednursing;fever;cooling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就是遵循证据的护理学,是指护理人员审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

3、究依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原则,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护理措施,为患者实施有效又最佳的护理。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发热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为了在发热护理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笔者从2006年起将循证护理运用到发热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发现并提出问题  通过召开工休座谈会和满意度调查,收集并分析家属反馈意见,发现工作中存在两个常见问题:(1)家属认为测量体温(特别是肛温)会干扰患儿休息,不利于疾病恢复。(2)服用退热药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下降不明显,家

4、属不满意。针对患儿及家属的意见,结合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疑惑,提出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腋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如何?其差异值为多少?(2)对于感染性发热,哪种降温措施效果最佳?(3)运用不同的降温措施后何时显效?2查询  最佳证据并验证相关资料分别以“发热”、“体温”、“退热”等关键词从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上共查询得相关文献89篇,依据论文的科学性,结合我们工作实践和患儿实际情况,评价文献,最后得出结论。3护理干预3.1关于腋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及其差异值3临床上一直以来执行的标准是腋温比口温低0.3℃~0.5℃,而肛温比口温高0.3℃~0.5℃

5、,按此推理腋温比肛温低0.6℃~1.0℃。吕小玲等对175例新生儿调查得出其腋下温度(36.74±0.52)℃,肛门温度(37.02±0.44)℃。李荷君通过对100例新生儿调查显示,按正规操作,新生儿肛温与腋温差异无显著性。而吴德杏对997例婴幼儿采用自身对照法同时测量肛温和腋温,依据肛温高低显示,高热时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19±0.13)℃;中等热时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33±0.12)℃;低热时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44±0.16)℃;不发热者肛温与腋温的平均差值在(0.54±0.12)℃。通过笔者临床实践证实,当外界

6、温度在25℃以上、患儿高热时,肛温与腋温相差在0.3℃以下;低至中等热时,相差在0.3℃~0.5℃。而如果外界温度在25℃以下时,体表温度较低,加上穿衣多,影响上肢夹紧形成密闭腋腔,致使肛温与腋温相差较大且不固定。对此,笔者在临床上采取以下措施:(1)调节中央空调,保持室温在25℃左右。(2)与家属沟通,讲解测量肛温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3)灵活采取不同的测温方法。患儿睡觉时,穿衣较少,为避免刺激患儿,预测腋温,根据体温越高差值越小的原则,酌情加0.3℃~0.5℃。而当患儿清醒时,上肢不停活动,难以固定,则尽量说服其测量肛温。3.2关于选

7、择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法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热多为细菌、病毒等外源性致热原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临床上退热方法一般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韩丽沙等认为物理降温机制不符合感染性发热的病理机制,增加患者能量消耗,易引起寒战反应,降温幅度也较小(平均0.26℃)并且擦浴操作干扰患者休息,增加患者不适,也增加护理工作量。但张鸿敏等认为擦浴降温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15min开始显效)。而且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对此

8、项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社区、家属及时处置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有同仁研究显示,全身温水擦浴结合局部酒精擦浴,其效果比单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