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81931
大小:6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30
《【语文】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
2、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
3、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4、程。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11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
5、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D.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B.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自己的心态与价值观的影响。D.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
6、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仍不变。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C.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
7、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0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