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ID:1734862

大小: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3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_第1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_第2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_第3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该虫主要危害水稻,同时也危害茭白、玉米等作物,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以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产量损失重而成为夺取水稻丰收的主要障碍。   一、  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

2、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每一代别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

3、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  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  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  4、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

4、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二)、物理防治  在6月末、7月初用高压汞灯诱杀二化螟成虫(结合防治玉米螟)。 (三)、生物防治  利用赤眼蜂田间防治二化螟。 (四)、化学药剂防治  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  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7月10日~24日之间。  1、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6月24日~7月1日期间,用50倍液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垛内30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敌敌畏用药量按

5、每立方米草垛10~20毫升。  2、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 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600克喷粉,或用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1500毫升兑水150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蚕区禁止使用杀虫双)。来源:黄山区tslx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

6、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

7、流行的先兆。 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防治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同一品种不要连续种植。 二、处理病稻草,消灭病源。  三、搞好种子消毒处理:   1、25%史百克2000倍液浸种6小时(每支2m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