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ID:10068682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3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_第1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_第2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_第3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_第4页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在防治措施上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配套措施。[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R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96-022013年9月10日,笔者来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调查时发现:“螟氏五兄弟”分享一株稻(虫态为幼虫,龄期为2~3龄)。调查时还发现,虽然一株上的虫子数量较多,但全田只见零星白穗。一、诊断这种虫子中文名叫水稻二化螟Chilosupp

2、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广大农友们根据其为害特点,还给它取了三个别名,分别叫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发生特点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三极”、“三性”等特点。(一)“三极”1、分布范围极广8在国内分布:水稻二化螟“光顾”的区域北至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从北到南都留有水稻二化螟的“足迹”,真可谓是“南征北战”。但其主要分布地区有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辽宁以及贵州、云南高原等地带。在国外

3、分布: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均有水稻二化螟的踪影。2、为害对象极多水稻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游草等杂草植物。3、为害损失极重一般一头幼虫可为害3~5株水稻。在水稻分蘖期,若是遭受水稻二化螟的为害,可造成“两枯”(枯鞘、枯心苗);在水稻穗期受害后,可造成两种异常稻株(虫伤株、白穗)。在不加强防治的情况下,一般年份可因二化螟的为害造成减产3~5%,严重时减产达到3成以上。近年来有加重发生与为害的趋势,是水稻作物的劲

4、敌。[1](二)“三性”1、虫态具有多变性(全变态)8成虫: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粒至200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一般6龄,老熟时体长20~30mm,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

5、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2、发生具有“三大选择性”(1)对越冬场所具有选择性水稻二化螟以幼虫的虫态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稻蔸的基部。由于在越冬期如遇浸水则易被雨水淹死。为了避免水灾,水稻二化螟一般选择在离地面5~10mm左右的稻蔸内越冬。(2)对纬度具有选择性8水稻二化螟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纬度而异,第1代(区域)发生在北纬36°~32°之间,第2~4代(区域)发生在北纬32°~26°之间,第4代(区域)发生在北纬26°~20°之间,第5代(区域)发生在北纬20°以内。在黑龙江省每

6、年发生1代。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贵州等地每年发生2~4代,中国最南部的海南岛每年发生5代。自从水稻种植改革以后,由于单季稻变成多季交错播种,相应给二化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导致其发生代数与数量均发生了变化。[2](3)对气温具有选择性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开始羽化。低于4龄期幼虫多在翌年土温高于7℃时钻进上面稻桩及小麦、大麦、蚕豆、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秆中;平均气温10~15℃进入转移盛期,即转移到冬季作物茎秆中以后继续取食内壁,待发育到老熟时,在寄主内壁上咬一羽化孔,仅留表皮,羽化后破膜

7、钻出。3、“生活”具有“七大习性”(1)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如水稻二化螟成虫对光产生向着光源方向活动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害虫的趋光性。其活动规律是喜欢日伏夜出,夜出后性喜趋向光源方向活动。关于昆虫趋光性机制的假说较多,其中报道较多的是光干扰假说、光定向行为假说和生物天线假说3种,现在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前两者。光干扰假说是指刺眼作用干扰昆虫的正常活动导致趋光,而光定向行为假说则指昆虫趋光是由于光定向行为所致。(2)交配具有时限性二化螟成虫大多在午夜以前寻找异性,并进行交配,“婚”后间隔一日即可产籽

8、繁殖后代。8(3)繁殖具有趋嫩(绿)性由于水稻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所以,当水稻后期氮肥使用量过多,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到此产卵,并且还能给二化螟提供“两增”(虫体增重,繁殖能力增强)的良好外界条件。(4)产卵部位具有移动性水稻二化螟成虫喜欢在晚间8~9时产卵。第1代多产卵于稻苗叶片表面距叶片嫩尖约3~6mm处,有时也在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