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25643
大小:19.5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30
《高校图书“拖还现象”剖析及对策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图书“拖还现象”剖析及对策探析【论文关键词】:拖还现象;个人权利本位思想;图书信用机制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图书信息资料中心,是为教学、专业服务,以及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机构[1]。学校要出成果,学生要出成绩,都离不开对图书资源的利用。因此,怎样做好图书流通工作就成了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通过系统改进,以及信息网络化加快图书资源的流通;另一方面,部分借阅者到期拖还图书,阻碍了资料流通速度的情况又屡屡发生。图书拖还成了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一个普遍
2、现象。文章拟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何为高校图书"拖还现象"及其现状 在高校图书馆的流通管理中,我们把读者借阅图书超过期限的还书现象叫做"拖还现象"。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的流通管理中对待"拖还现象"主要采取的是罚金处理办法。以我校图书馆为例,我校对过期图书按每天元加收罚款。尽管如此,"拖还现象"仍很普便,尤其是一些考试类书目和极具学术价值的图书,一经借出往往"有去无归",拖还比率更是居高不下。作为高校图书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学生中在校有过"拖还"记录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大学生
3、成了该现象的主要载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 二、"拖还现象"成因 个人权利观念在大学校园里盛行 短短二三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庆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市场经济体制下接踵而来的一些个问题,例如,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对公共利益、他人利益却极少关注,这就是当今社会普便存在的个人权利本位思想。近些年来,这种思想在大学校园中也盛行开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拖还国家助学贷款
4、的事件被炒的沸沸扬扬,同时,发生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的毁约、文凭证书造假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具体到图书馆的借阅活动中,就是部分借阅者为了得到书刊上的有用信息,同时避免抄写的麻烦和节约复印费,而不惜占用公共的信息资源,无视他人应有的权利。说到底,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大学生信用危机 所谓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为基础的践约能力。在咱们老百姓的眼里,信用就是"说话算数"[2]。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推崇"一诺千金"、"抱柱之信",诚信,既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传统美德,也是
5、现代文明的基石。然而,近年来,文凭造假及国家助学贷款拖还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曝光,致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信用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由此引发了许多关于大学生信用危机的讨论。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料中心,其流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流通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发生在流通中的借阅活动,从本质上看既是一种信用活动,它要求用户在使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守流通规则,按期还书,以便其他人利用。然而,许多大学生却对这份信用不予重视,重利而轻信。那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信用危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可以归纳为两点:
6、1、应试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当代大学生的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应对考试与专业的学习上了,缺少全面的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诚信教育[3]。从大学教育本身来看,教育者普便重"教"而轻"育",学校教育愈来愈多地将重点放在对知识地传递上了,而关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和诚信教育却重视不够。2、不良的成长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政治领域腐败、经济领域造假和学术领域浮躁,都起到了弱化全民诚信意识的作用,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道德楷模,在现实生
7、活中却被烙上了"傻子"的标志,这就致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出现了错误的价值偏移。再加上,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重成绩而轻品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极少,更有甚者,不但没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品行教育,反而将不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度负面的影响。 三、解决"高校图书拖还现象"的对策 提高信息道德教育 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应多普及信息道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到大学生中,熟悉他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动态,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递、发布、利用信息时,要真实
8、、准确、及时,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对人要以诚相待,发扬民主之风,反对信息垄断、封锁和独占[4]。 建立图书信用机制 据介绍,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个人信用系统。学生毕业后,银行均可根据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他们的行踪和收入,将每个人的信用度作为其日后在社会就职、升迁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写照,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的有效监督体系,从而有效控制风险[5]。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社会各界已经对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