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建设摘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软实力作为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以及中国传播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壮大,国际文化软实力格局正面临着新一轮重构,中国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
2、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面对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发展潜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可以赢得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众所周知,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本文中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根据文化结构的层次,结合我们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文化软实力可以分解成不同层面文化上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一)文化的感染力。一国的文化,不仅指语言、文字、饮食服饰等表层器物文化,也指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生活方式等中层的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更是指贯穿其中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深层的精
3、神文化。此处所讲的文化,是广义概念上的文化。(二)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一国的外交政策,不仅指政策本身,还指政策所体现的理念,实施政策的方式手段等。这些皆可称为外交艺术,或曰外交文化。制定的外交政策是否具有道义和正当性,理念是否先进,以及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是否尊重他国感受、具有亲和力,是树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发展模式的认可程度。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
4、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5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常用来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即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政治制度。按照一般的观点,经济应该属于硬实力的范畴。但是,经济成就产生的示范效应是软实力的一种。而且,制度本身隶属文化范畴,
5、方式和制度所体现的思想、理念更是深层次的文化。如果一国的发展模式能成功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会对他国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那么该国必然拥有较高的国际威望。(四)参与制定国际制度的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是规范和约束成员行为的有力武器。无论是明确的条文公约,还是国际惯例或约定俗成,它们体现的都是意图、技巧、策略等文化内涵。参与制定国际规制的程度不仅需要一国的意愿和策略,更取决于该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如果一国对这些资源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它就可以把自己的喜好和优势转化为软实力。(五)国际形象及处理国家关系的亲和力。国际形象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的确存在,
6、可以被深刻地感知。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与它的文化影响息息相关。如果是受到国际舆论高度赞赏的国际形象,必然会给该国带来巨大的无形影响力。另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方法是否得当、策略是否正确、是否尊重别国、以及是否具有亲和力,这是与任何国家打交道是否顺利的保证,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二、文化软实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聚合民族精神,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
7、谐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一切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和性是维持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文化作为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并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不同种族、民族、社群的同化,形成具有广泛约束力的规范与制度,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给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带来归宿感、安全感和自豪感,是民族认同和凝聚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主体间的认识和感受是推动文化社会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