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26822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8
《《初中政治课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政治课课堂讨论》课题研究方案发布者:钟清亮发布时间:2011-11-219:47:58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课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实践体验,相当多的教师教学中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知识的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是一堂政治课的写照。政治课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了“课堂讨论法”,
2、认为据此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然而这种讨论法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不再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只是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种接受性学习方式以预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为目的,因而它一定是固定的、封闭的、消极和被动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
3、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改变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强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 基于以上所述,本课题就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对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更好的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很好的指
4、导意义。 2、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政治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打破过去“满堂灌”“满堂听”的枷锁,还学生以真正的“自主”。教师说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探索的时间在增多,教师正慢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5、在一些政治课堂中,体现学生“自主”的方式在增加,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然而,让我们仔细地分析这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就会发现,在这些热闹的背后存在着危机,学生会合作吗?学生会交流吗?学生会探索吗?现在的小组合作不能说是合作、小组交流不能说是交流,只能说是一个学生在做、在说,其他同学在听、在看,缺少的是合作的方法、合作的形式,徒有一些热闹罢了。本人认为,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没能从根本上改革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因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以教
6、师教学法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课堂讨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其实效性,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3、是我校政治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09);1.9t
7、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de(DL/T5161.1-2002~5161.17-2002);1.10thenormsofconstructionsupervisio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supervisionregulations我校的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其它许多兄弟学校一样,由于应试的原因,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倒置,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多少,学
8、生学多少,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少。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依靠性增强,学习效益低下,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实际调查显示,我校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主要采取传统的传授法,只有在面临教学检查或教学评优时才运用课堂讨论为自己的教学增加亮色。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近年来,虽然我们已经熟悉到了这样做不良后果,并力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但遗憾的是,我们自身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尚存有许多的迷惑与不解。虽然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早有涉及,但这些研究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