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规范,行为,组织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规范,行为,组织行为 篇一: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3、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五种, 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5、目的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6、工具价值观: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7、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三个成分。 8、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促使他们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和任务。 9、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18、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规章制度,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10、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情感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有如下四个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11、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1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作用:1维系群体的作用。2认识的标准化作用。3行为的矫正作用。4惰性作用。 13、群体压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作用: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2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14、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诚意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增强方法:1群体规模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3外部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奖励 简答:什么是内聚力?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体内聚力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因素有: (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隔离(7)群体的绩效(8)其他因素,如信息交流的方式,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 15、沟通: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信息、观点、情感、技能等)传送到目的地的过程。 16、人际冲突:是指被人们知觉到的一种价值观或目标上的矛盾状态,并伴有敌意阻碍对手取得成功的行为以及情绪上的敌意。 产生原因:沟通方面;组织方面;个人方面。 处理人际冲突的十种策略:顺其自然法;息事宁人法;强势支配法;订定规则法;和平共存法;讨价还价法;弃子投降法;全力支持法;携手合作法;重组群体法。 17、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它与管理者有一定的区别。 领导者的影响力:职位影响力和非职位影响力;六种影响力: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家权;参照权;信息权。 18、领导特质理论:身体特征;社会背景;智慧和才能;性格;工作特点;社会技能。中国:领导力作为一种稳定的特质,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它主要包括开创性(包括决断性、风险承受性、开放性、支配性和自信)、适应性(包括稳定性、压力忍受和内控)、自律性(包含持续性、责任心和自控)。 19、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领导风格是影响领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个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由其人格特征所决定,因而是相对稳定的。菲德勒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情境对领导者是否有利。情境的有利程度由三种因素决定: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领导者的职权。领导行为连续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道路--目标领导理论。 20.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一般喜欢雇佣大学毕业生;俱乐部型:非常重视适应员工的忠诚感和承诺。棒球型:是冒险家和创新者的天堂;堡垒型:重心放在组织的生存方面;学习型:集中了上述4种的有点。简答、怎样塑造完善的组织文化? (1)加强企业家的培养;(2)改善组织内外部环境;(3)提高组织的产品文化内涵;(4)培养优良的组织精神;(5)建设稳定的组织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社会化过程 21、组织变革:是组织为了提高效率,改变现有状态并朝预期状态不断前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简答:科特提出的组织变革的八个步骤是什么? (1)建立危机意识;(2)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团队;(3)创建愿景;(4)与成员就愿景进行广泛沟通;(5)授权他人按意愿行事;(6)规划短期目标并创造短期成果;(7)巩固成果并深化改革;(8)新方法制度化。 22、组织发展: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 特征:变革是有计划的、长期的;注重群体和组织的过程;工作小组是组织发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强调群体协作;专业人员参与;高层支持;目标是开发潜力;行动研究模型。 23.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将人类社会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有机和动态系统,企业组织是社会的子系统);权变理论;行为理论;组织再构造理论。 24.勒温的力场分析法:改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 分为三阶段:一是解冻(创造改革的动力)二是移动(又称变革)三是再冻(稳定变革)。 程序: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变革策略,对其中两至三项阻力因素,找出减少阻力的方法。好处:更好理解变革的相关方面;强调能够改变和不能够改变的因素。 25.组织发展过程:进入与签约;组织诊断;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 26.组织变革的压力和动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生活质量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和提高。 阻力:组织内个体;组织对变革的阻力。 积极克服:运用力场分析法,减缓阻力;培育创新的组织文化;合理安排进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扩大员工参与;正确运用群体动力。 27、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二、填空 1、组织行为学的死歌发展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 1927年);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年);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XX年);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XX年至今) 2、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现场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测验法等。 4、心理资本的五个维度: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超越) 5、卡纳曼提出来三种常见的启发式:代表性、可得性以及锚定和调整;斯洛维克提出情绪启发式。 6、个性的理论可分为个性的类型理论和个性的特质理论。 7、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中基本类型。气质与职业之间存在匹配关系。 8、霍兰德职业人格包括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企业型(S)、常规型(C)。 9、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0、心理测验是了解个体个性特点的重要手段,是诊断、招聘和选拔、决策的重要工具。 11、奥尔波特将价值观分为六类:经济的价值、理论的价值、审美的价值、社会的价值、 政治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 12、格雷夫斯将价值观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类型: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1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种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 14、态度转变的三种主要方法:宣传说服法、员工参与法、组织规范法。 15、员工态度的调查的方法:问卷法、面谈法、行为观察法 16、我国员工的组织承诺:感情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 17、内容激励理论也称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尔斯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18、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而言,常见的报酬激励包括年薪制、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制。 19、群体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结束阶段。 20、有效的团队特征:清晰的目标、轻松的气氛、良好的倾听、建设性冲突、共同的认 识、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恰当的领导、外部支持。 21、团队建设理论:人性假设、人格理论、团队角色理论、实践活动理论。 22、团队建设策略: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的目标、建立标准和计划、强调参与、维持均衡、分享荣誉、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23、按沟通的组织化程度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按沟通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信息的流向,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种形式。 24、群体决策的主要方法:会议讨论决策法、列名群体决策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决策法。 25、改善群体决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决策的速度、决策质量和认可水平。 26、组织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的策略和工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2)学会积极倾听;(3)相互作用(PAC)分析;(4)周哈利窗口分析。 27、权力基础划分为五大类: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家权、参照权。 28、七种印象管理技术:自我描述、从众、辩解、道歉、宣扬、吹捧、恩惠。 29、七种权术策略:合理化、友情、联盟、谈判、独断、高层权威、规范的约束力。 30、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三个阶段。 31、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的函数。 32、组织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 33、组织文化分为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学习型。 34、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组织创业者、领导者的素质、组织成员的素质。 3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经营目标和价值观、礼仪和仪式、英雄人物、故事和语言。36、组织文化对组织的作用: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 37、组织社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原有状态阶段;碰撞阶段;调整阶段。 38、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为可划分为十个维度:对组织的认同;对同事的利他行为;责任意识;人际和谐;维护组织资源;自我教育;通过自学增加自身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保持环境卫生;表达意见。 39、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工作特征、组织特征、领导行为。 40、关于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理论、组织再构造理论。 41、勒温提出的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是:解冻——移动——再冻。 42、组织发展过程包括进入与签约、组织诊断、设计与执行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四个阶段。 43、勒温的力场分析法的步骤包括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变革策略。 44、组织发展干预技术分为:人类过程干预技术、技术结构干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战略干预技术。 45、人类过程干预技术包括:T小组、过程咨询、第三方干预、团队建设、组织面临会议、群际关系干预、大群体干预、方格训练。 46、技术结构干预方法包括:结构设计、裁员、平行结构、高投入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社会技术系统。 47、人力资源管理干预技术包括:目标设置、绩效评估、报酬制度、事业发展、劳动力多样化、员工援助计划。 48、战略干预技术包括:开放系统规划、整合战略的变革、跨组织发展、自我设计变革战略、组织学习。 49、员工心理保健主要包括:缓解压力、管理情绪、应对挫折、提高生活工作质量。 50、EAP内容包括:工作环境设计与改善、心理压力应对、沟通和人际关系改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干预。 51、EAP组织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建立EAP项目;分析项目需求;制定方案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52、心理咨询需要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保密性原则;理解支持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防治结合的原则。 53、心理咨询包括五个步骤:建立咨询关系;了解问题,收集信息,明确咨询目标;分析诊断;帮助指导,解决问题;结束和期望。 四、简答 4、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这里的互利包括物质互利、精神互利、物质精神互利三个方面的内容。(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 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炼;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5、菲德勒认为影响领导工作的因素是什么? 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①职位权力指的是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程度。②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③菲德勒认为,上下级关系对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6、组织设计应遵循什么原则? 建立一个开放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 (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 (6)明确和落实各 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7、简述领导者的特质。 答:领导者有六种特质不同于非领导者:进取心;领导愿望;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工作相关知识。 8、简述人的行为的特点。 答: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组织行为的特征 9、研究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有何意义? 研究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对个人对组织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1)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 (2)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 (3)有利于组织和本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发计划,鼓励自我控制自己前途和命运 (4)有利于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10、群体决策有哪些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②德尔菲法③提喻法(哥顿法) ④方案前提分析法⑤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篇二:组织行为学 评“教师与学生的六不准” 所谓学校组织文化,就是学校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师生所接受、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理念、 ???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学校领导者既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接受者。学校管理制度 是必需的,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大法”,是大学生“游戏规则”的总纲。各高等学校按照“根本大法”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思想道德规范、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学生 ???素质综合评价等等。这些制度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是为优化教学秩序,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材料中“学生课堂学习六不准”,本人持中立态度。原因如下: 一、学生的行为管理规定是应该有的。 学生的行为管理是指学校通过行为规范的制度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约束,抑制个人同规范相悖的欲望与需要,以达到促进学生成才与发展的目的,它包括对学生思想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及文明行为等的管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以正常的秩序为前提,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生的行为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会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他人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是公共教育机构,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学习。 二、学生课堂管理规定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以高校为例,高校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具有明显的特征,即成人感增强,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和自律性,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那么对他们的要求都是在其自律性基础之上的。“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的意思。有此可见,自律的必要条件是遵循现有的规则,从而让自我约束的力量更为强烈。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根源于不受外界的约束的人们意志的自愿,是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所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自律是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人类赖以发展的规则的具体表现。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求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任何一个既不自律又不受外在约束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越轨的行为,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时刻提醒学生。 未成年的学生,自觉的理性尚在形成中,理性还不足以支配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欲望、情绪的驱使,就更加需要制度和管理规定的约束。 三、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规定应科学制定,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刘永芳.校本管理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双向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1).叶芜为.制度的意义—关于大学生学习践行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XX(2). ???朱闽.高校的学生行为管理与养成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韩传信.整体构建和谐发展——兼谈高校“两课”中道德教育的几种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XX(1):77. “学生课堂学习六不准”中大部分内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比如手机和电脑在课堂的使用,现代课堂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手机和电脑有利于查阅资料,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正确使用是可以的。当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使用手机,被教师发现后,很难辨别学生是在聊天还是在查资料,给课堂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再如“不准喧哗”,什么样的情况是喧哗,以何种标准来界定?这也给教师的管理带来麻烦。 四、对于行为准则建议用正面词语。 学生管理规定其实质就是在告诉学生什么事可以做、该怎么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为什么不能做,这些制度是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那么在用语或表达上就应该讲清楚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好采用正面用语,比如:按时上课,;课堂保持安静;上课把手机关闭等等,并简要阐述原因。用反面或否定词语常有提示犯错误的嫌疑。而且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被贬低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当作小学生对待。 五、如若违反,如何处理? 在“学生课堂学习六不准”中未涉及具体惩罚内容,没有惩罚措施,规定就形同虚设。这也给教师和其他学生增加烦恼。有违反者时,教师如何处理?任何处理都让违反者有理由拒绝,因为没有统一、明确的惩罚标准,惩罚只是教师的主观行为,同时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若教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惩罚措施,学生也会有不平等的感觉,严重影响教师信任度和师生关系。 学生管理制度既是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准则,同时,它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要科学地学习管理制度,模范地遵守管理制度,但不能做制度的奴隶,要学会做制度建设的主人,使制度成为自己成长成才的保障。所以本人赞同要有行为规范但对于内容并不赞同。 教师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教师以自己的职业劳动,使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世代继承和弘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中表现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学生的道德面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道德品质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教师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对工作的态度、业务能力,对学生都具有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肯定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历来承担着传授道德和承担道德楷模的责任,而且这一责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教育科研领域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与同事、与集体、与社会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对于材料中“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本人持反对态度。原因如下: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德]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2.转引契尔娜葛卓娃.教育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2:5. ???姚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12).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与“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的内容,大致可以判断“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是针对中小学教师。 二、材料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并不是道德的六不准,而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所产生行为的六不准。 “体罚(打骂、污辱)学生”是违反“关爱学生”道德标准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酒后上课、在课堂上抽烟”、“在工作时间打牌、打网络游戏”、“从事有偿家教、有偿补课”“向家长‘索拿卡要’”是违反“为人师表”道德标准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猥亵、调戏、奸淫学生”违反“爱国守法”道德标准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中还有很多方面都未曾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的表述过于片面,只停留在道德内容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没有表明。 三、材料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严重脱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六不准”,中无相关内容,作为教师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征。过分强调为人师表和道德的问题,会让人觉得这所学校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要极力改善。 四、材料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六不准”均提到教师失德现象,教师失德即教师在教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或教育科研领域中违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教师形象的行为或状态。材料中的一些现象不只是对教师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大多数职业道德的规范,缺乏对教师的针对性。 五、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不只是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违法问题。“猥亵、调戏、奸淫学生”是违法行为,不只违反师德,还违反了法律,除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六、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上,可以直接应用正面表述,用“不准”+错误行为来表述,虽然有很强的警示性,但看起来会使教师有不舒服的感觉。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相对较高,大多数教师是不会出现这些错误行为的,只是警示极少数的教师。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六不准”对于大多数教师是没有意义的。 “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历史性战略任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训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自我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个正常的管理组织,它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调控师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师生员工只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下去。如果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就会造成学校管理混乱、组织纪律涣散、教学设施流失,最终导致教育教学工作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存在,但在制度或管理规定的制定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要根据管理的对象制定。 (2)内容的制定上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针对性、合理性、平等性的特点。 (3)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不要让制度和规定形同虚设,没有实际的效力。 (4)用语要恰当,以人为本。 (5)内容和程序要合法。 (6)要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 任何制度和规定,要让管理对象自觉的遵守,都需要内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遵守既定的制度和规定,首先要使他们懂得遵循制度和规定的道理,其次内容合理、可行、合法、平等是前提,还要符合人文关怀的管理特点,这样才能让被管理者接受,从而加速内化的过程,成为自身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促进人的发展,达到制定制度和规定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永芳.校本管理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双向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1). [2]陈桂生.学生行为管理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X(1). [3]朱闽.高校的学生行为管理与养成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4]韩传信.整体构建和谐发展—兼谈高校“两课”中道德教育的几种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XX(1):77. [5]叶芜为.制度的意义—关于大学生学习践行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XX(2). [6][德]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2. [7]转引契尔娜葛卓娃.教育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2:5. [8]姚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12). [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年修订)》全文.教育部,XX [10]葛玉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3). [11]胥青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4). 篇三:组织行为学-判断题 《组织行为学》判断改错题 判断改错题: 1、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1、错,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对。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3、错,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4、问卷调查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实验法。 4、错,问卷调查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5、关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而复杂人的假设是有一定道理的。5、对6、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6、错,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 7、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因素。 7、错,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8、由本我支配的行为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 8、错,由本我支配的行为(不)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 9、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气质特征会缓慢地发生某些变化。9、对。 10、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0、对。 11、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11、错,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1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 12、错,(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 13、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13、对。 14、思维是知觉的“窗口”,为知觉提供感觉信息。 14、错,(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 15、社会知觉往往是在自我知觉中进行的,而在自我知觉中必然发生社会知觉。 15、错,(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16、自我知觉的调节是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实现的。 16、错,自我(意识)的调节是在自我(知觉)的参与下实现的。 17、态度是天生的。 17、错,态度(不)是天生的 18.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可以同时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18.错误。改正:五个需要中只有满足人的优势需要,才能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19.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处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 19.错误。改正: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处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20.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20.正确。 21.依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不起激励作用,只有激励因素才起作用。21.正确。 22.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22.错误。改正:保健因素同工作环境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 23.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增加职工的工资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错误。改正:增加职工的工资不一定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24.正确。 25.强化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到奖励的行为会重复进行、而招致惩罚后果的行为会更加趋向于重复发生。 25.错误。改正:强化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到奖励的行为会重复进行、而招致惩罚后果的行为会更加趋向于减少发生。 26.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26.错误。改正: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不一定就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只有当员工获得的收益与投入之比与别人的收益与投入之比相等时或与员工自己过去的收益与投入之比相等时,他才会感到公平。 27.根据公平理论,当管理者用报酬或奖赏作为激励手段时,一定要使员工感到公平。27.正确 28.惩罚是指通过不提供个人所愿望的结果来减弱某人的行为。 28.错误。改正:惩罚是指当某一不合要求的行为发生以后,即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消极行为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29.效价是指个人对通过某种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估计。 29.错误。改正 :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 30.根据波特------劳勒模型,激励的程度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吸引力。30.正确。 31、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群体。 31、错,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正式群体。 32、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2、错,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3、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3、对。 34、大群体比起小群体(7人以下),往往内聚力更强。34、错,(小群体(7人以下)比起大群体),往往内聚力更强。 35、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感提高。35、错,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感(降低) 36、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同质结构为好36、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37、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37、对。 38、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有反比关系。 38、错,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39、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39、对。 40、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密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 40、错,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密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影响(逐步缩小)。 41、随着整个社会向现代化跃迁,人际关系也由过去的开放转向封闭。 41、错、随着整个社会向现代化跃迁,人际关系也由过去的(封闭转向开放)。 42、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无益的。42、错,不否认冲突有时是有害的,但更重要的是有些冲突非常有益。 43.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双高的领导者一定经常有效;双低的领导者也一定经常无效。 43、错。改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双高的领导者不一定经常有效;双低的领导者也不一定经常无效。 44.弗鲁姆和耶顿认为,合理的原则就是如果决策的质量并不重要,而决策的接受性却很重要,那么最好采用第二种领导方式。 44、错。改为:合理的原则就是如果决策的质量并不重要,而决策的接受性却很重要,那么最好采用第5种领导方式。 45.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45、对 46.四分图理论认为,哪种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例如有人认为在生产部门中,效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成反比,而与“关心人”的关系成正比。 46、错。改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哪种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例如有人认为在生产部门中,效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成正比,而与“关心人”的关系成反比。 47.利克特发现,那些用管理方式四去从事经营活动的领导者,大都是最有成就的领导者。47、对 48.领导连续流理论认为:很难判断哪种领导方式是正确的,哪种方式是错误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图中的某种领导行为48、对 49.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能力来源于实践和经验。 49、错.改为: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能力来源于学习、实践和经验 50.领导活动古今中外都有相通的地方,但是领导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对领导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50、对 51.研究人员发现个人的才智.管理能力.首创性.自信以及个性等与领导的有效性没有关系。 51、错。改为:研究人员发现个人的才智.管理能力.首创性.自信以及个性等与领导的有效性重要关系。 52.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先天遗传的,是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52、错。改为: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53.根据特质论,研究者认为只要找出成功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在考察每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就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53、对 54.组织中的领导者就是通过领导工作强迫他们理解组织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对社会.对组织所承担的义务。 54、错。改为:组织中的领导者就是通过领导工作帮助他们理解组织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对社会.对组织所承担的义务。 55.领导工作的作用就在于引导组织中的全体人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使全体人员充满信心。55、对。 56.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是指工作中一般问题要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做,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 56、错。改为: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是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做,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 57.一个具有才能的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往往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服从,容易使人们自觉地接受他的影响。57、对。 5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把每个成员召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 58.错,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59.组织设计是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的过程。59.对。 60.直线职能制中,职能人员不仅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且能对它们进行直线指挥和下达命令。 60.错,职能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人员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只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对它们进行直线指挥和下达命令。 61.事业部制一般实行“分散管理,独立经营,各自为政,消化风险”的管理原则。 61.错,事业部制是在其基本管理原则“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指导下,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照产品或地区将组织结构划分为许多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又称利润中心。 62.部门化与工作专业化无关 62.错,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它与工作专业化直接相关。 63.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63.对。 64.工作压力就是一个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64.错,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65.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65.对。 66.组织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66.对。 67.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绩效影响不大。 67.错,组织环境调节着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68.学习型组织采用人本管理进行不断改进。68.错,学习型组织采用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不断改进 69.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现代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之一。69.错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现代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之一 70、组织机构是否设臵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70.对。 71.中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认为,领导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包括的三个因素:C因素、P因素、S因素。 71.错,领导行为评价包括的三个因素:C因素、P因素、M因素 72.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是团队强化方式和个体强化方式。72.错,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是连续强化方式和断续强化方式 73.敏感性训练是通过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73.错,敏感性训练是通过无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74.扁平化结构也就是层级组织结构。74.错扁平化结构不是层级组织结构 75.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75.错,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76.学习型组织进行的是单环学习。76.错,学习型组织进行的是双环学习 77.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对下属为工作绩效和个人发展确定目标的过程。 77.错,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和下属共同为工作绩效和个人发展确定目标的过程 78.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基础性科学。 78.错,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 79.对多数人来说,现阶段劳动还是赖以谋生和满足其它各种需要的手段,人们共同的、迫切的需要仍然是改善生活状况。79.对。 80. 人性假设理论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来的,是科学的。 80.错,人性假设理论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中有科学的成份,也有其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