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12256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6
《《诗经两首》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姓名班级组别一. 基础题1.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项.(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A.“将”读“jiāng”,愿,请.B.“以为”,作为。C.“子”,你;“无”没有。D.“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A.“贰”,不专一,有二心;“行”,读háng.B.“爽”,爽快;“行”,行为。C.“也”,现代汉语“也是”的意思。D.“也”,语气助词;“爽”,差错。2.与“老使我怨”中“老”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B.年既老而不衰。C.彼老朽者何足道。D.时赵充年七十,
2、上老之。3.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C.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忠厚的样子B.匪我愆期,子无良谋愆:错谬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迟迟:很晚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询5.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定为婚期吧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6.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
4、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8.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9.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
5、服/小人所腓10.对《采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以男子的口吻抒写幽期密约的乐趣的B.“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这看起来是赞美彤管,实际上是对那美丽多情的姑娘的爱慕之情的表露。C.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彤管、荑草等自然事物的描绘,映衬了这对青年男女率真热烈的爱情。D.本诗成功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其音容笑貌越然纸上,体现了作者言情状物的功力。maintenancemeasures,thereisabigsecurityrisk,managementhashadagreatimpacttothecity.3.1-8busterminalstatio
6、nstatusinYibincitylayouts(4)hoursofoperationmostofYibincitybuslinesin5:30-6:20,andbasicallymeettheYibintravelneeds.Bus背诵:1、《氓》全文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骚》同步练习一、选择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叹息。 謇:jiǎn 谇:suì,进谏B、谣诼:zhú,造谣诽谤。忳:tún,郁闷。侘傺:chà jì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 鸷:凶猛的鸟。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
7、的一组是( )A、掩涕 规矩 返顾 芳菲B、浩荡 诧傺 杂揉 芰荷C、峨眉 鸷鸟 陆离 嗑死D、工巧 兰皋 芙蓉 太息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