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987008
大小:5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26
《3.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八、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按照西方美学传统的看法,味觉属于较为低级的感觉器官,它所获得的快感不过是一种生理快感,与美感无涉,因此它不具备成为审美感官的资格。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近代的鲍桑葵、桑塔耶那,均持此种观点。然而,中国古代美学、文艺学中大量存在的以味论美、以味谈艺的事实,使得人们不能不对上述看法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是我们的古人对美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是西方哲人的结论过于武断?换一个角度说,古人所以以味论美,究竟是等味感于美感,抑或仅仅是一种比喻?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索、去解释。味作为审美范畴的历史及含义让我们先看一下古人是如何以味
2、论美、以味论艺,并借此确定其所说之味的种种含义将味觉感受与视、听之美联系起来,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左传》、《国语》。《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子论“和与同异”,便以味喻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晏子的本意当然不在谈论审美,但将味与声联系起来,主张相成相济、和与同异的思想,
3、对后世以味论艺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国语·郑语》中史伯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时也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看来,先秦古人所以取譬于味,着眼点正在味的寓杂多于统一的特性。与此相关的是老子对“无味之味”的推崇。《老子·三十五章》道:“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特性的一种描状,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意。淡即是朴、是无、是道,所以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在老子看来,无味之味,乃为味之极至,既是众味之所从出,又是众味恰到好处的调和。后来儒家经
4、典之一的《乐记》则说,“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大羹玄酒之味,亦以平淡为其特征。这与老子的“无味之味”一道,成为后世以味论艺的又一理论渊源。但这些都还只是一种比喻。真正将味觉感受与审美问题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和庄子。孟子以“口之于味,有同耆(嗜)也”来说明共同美感的存在: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
5、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113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庄子则以味觉偏爱说明美感之差异:民食刍豢,
6、麋鹿食荐,蝍蛆甘芾,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和庄子命意虽然相反,但都将味觉感受作为美感之一种,与视、听之美等量齐观。这是一个很可值得注意的现象,它表明先秦古人并没有将味觉与视觉、听觉作高下之分,更没有将味觉排斥在审美感官之外。先秦古人的这些论述,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味论美的传统,并且规定了味的价值取向。魏晋以后,随着文艺理论的成熟,味也被大量应用于文艺批评。大概而言,以味论艺可以中唐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者以钟嵘“滋味说”为代表,后者以司空图“韵味说”为代表
7、。在钟嵘之前,已有不少文艺理论家援味论艺,如陆机《文赋》批评文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繁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要求文章既有遗味,又具备文辞的华美。刘勰《文心雕龙》中味字出现的次数更多,含义也较为丰富,诸如:繁情寡采,味之必厌。(《情采》)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声律》)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物色》)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