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ID:16934633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6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_第1页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_第2页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_第3页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_第4页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上)2010-5-20   摘 要: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城市化,长期经济增长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史上必然成

2、为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它不仅意味着一次大的经济周期波动,而且它还预示着长期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向。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的30年再次引领全球,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和增长,根本上也将取决于这一转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获得成功。   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实际GDP以年均近10%的高速度迅猛增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形下,中国的GDP增长仍高达9%。如果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经济在2006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位;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在2008年也已排名世界第三,占全球GDP总量的7.25%,预计2009年底将超过日本。世界银行预测,随着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融入、

3、开放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制度的改革,在未来10-20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并且在各种情景下模拟的预测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   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年,2008年底~2009年初以来,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中国迅速实施了包括4万亿元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大规模银行信贷投放等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从目前的效果来看,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加率为7.9%,从环比的角度看,二季度增长折年率超过18%,增长动力十分强劲。总体来讲,我国宏观经济已基本实现了“V”型反转,显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效果,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已成定局,而中国的复苏也正在推动世

4、界经济走出衰退。此外,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显示出了极强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民间投资开始启动,民间消费需求正在启动,中国经济的区域不平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未来20年或者更长期内,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是否可以维持目前这种较强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中国未来经济实现中长期增长的动力何在?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

5、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   一、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动力   理论上,从总供给层面看,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在于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在于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从长期角度看,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以这个视角考察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主要的推动力量表现在以下三点:(1)劳动力供应的扩张,特别是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人口红利和城市化);(2)不断的资本积累(高储蓄);(3)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6、。据估计,过去30年的年均GDP增长中,资本投放对中国的贡献率为52%,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26%,而真实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则为22%(Madison,1998;BosworthandCollins,2007;OECD,2005)。如果以9.2%的平增长速度计算,那么资本、劳动、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份额分别是4.7%、1.3%、1.1%、2.1%(JonathanAnderson,2008)。另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了3%-4%,这反映了劳动和资本获得了更加有效的配置方式(BosworthandCollins,2007)。在我们看来

7、,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除了市场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等因素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劳动力从低价值活动到高价值活动的转换过程推高了整体生产率,这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资源的再配置效应。   根据官方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尚不足20%。这意味着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创造了3.8亿个城市居民,并把他们转移到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和产业。其效果就是,一方面,如上所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