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ID:16909611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2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第1页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第2页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第3页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第4页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liexue.cn/zikao/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3)        第6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②

2、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

3、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locate

4、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www.liexue.cn/zikao/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

5、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

6、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        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①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②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的重点在于讨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两种来源

7、:决策及从事违反态度的行为。        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        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

8、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