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者评介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

ID:16789369

大小:7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24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_第1页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_第2页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_第3页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_第4页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播学者评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播学者评介(大家一起来)      已阅425次转贴:传媒学术论坛,综合liv_123(黑河)等多个作者内容中国的传播学在中国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应该怎么评价中国的传播学呢?中国的传播学者推动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对他们的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传播学很有帮助。我们一起来吧。你评一句,我评一句,让我们见证中国的传播学吧!本人以70年代末的正式引入作为反思回顾的起点。按照传播学引入的时期和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本人将20年中有代表性的传播学者归为这样几个学者群,或称之为“派别”。1、传播引入派。这一派主要包括早期(50年代)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位比较有影响的老学者

2、为代表。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郑北渭、张隆栋、陈韵昭等。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为国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传播学相关著作,将西方的传播学开始引入国内。可以说,他们是国内传播学的开河之师。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和核心名词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翻译和斟酌之下逐渐形成的。郑北渭、张隆栋二位老教授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翻译了一些相关的传播学著作。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内部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第一期发表了两篇编译文章《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学》,引起了新闻学界的重视,而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隆栋教授也在《国际新闻界》第二期连载了希伯特的《公众通讯的过程、制度和效果》。以几位老学者

3、为开始,一些中青年学者相继成为翻译介绍西方的传播学,近20年的中国传播学发展,可以说,译介引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早期的引入派,基本上并未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观点而仅停留在翻译介绍的层面,这是他们研究的局限。早期引入派,更多的是为一些词语的翻译、称法而争论,这主要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折射。比如,对于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语译法,就经历了通讯、交流等一系列的变化;直到后来确定为“传播”。它的称法就是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而不断改变着的。同时,早期引入派对传播学的引介多在学术界内进行交流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并未形成普遍的影响,没有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不过,需要提出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引入

4、派学者的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使得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了可能。我眼中的传播学者(之一):清华李彬黑河老兄的话题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本人不揣浅陋,谈一点拙见。第一个我要谈的,是现在在清华的李彬博士。李彬博士曾经给我们讲过课(可惜不是给我自己,哈哈),那时候,他还没有去人大读博士,不过已是我们学校新闻系的骨干教师了。记忆中的李老师很清瘦,常见他背一个绿色的军用书包(我们都猜想那里一定装满了学问),宽大的眼镜片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时候他给我们讲的课就是传播学,教材就是后来被陈力丹研究员等权威专家列为学习传播学必读书目的《传播学引论》。他的这本书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作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行文生

5、动,让我们很是开了眼界。要知道,在21世纪90年代初,不少大学新闻系里讲授的大多数内容是新闻采写的理论,也就是在1995年以后吧,不少大学的新闻系才改名为新闻传播系。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后来,李老师去中国人民大学

6、师从方汉奇先生读博士,我们就再也没见过他,只是在网上和学术刊物上,陆续知道他博士毕业后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当主任,今年9月份又调到了清华传播系。能有机会认识一位有才华的老师很难,能听他讲一学期课则更为不易。也许现在李老师见面也不认得我这个学生,可是我却在梦想有一天能再追随他研究些学问,可惜我现在在一家党报工作,枯燥而程式化的工作让很多梦想实现起来太难。谢谢各位的响应。今天我再上一些。dage,我们可以一起来嘛,众人拾材,火焰高!2、发展推广派。这一派的学者多出生于30、40年代,在70末传播学引入的时期正是他们学术知识和精力较为丰富的一个时期。这一派的学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

7、经验,同时,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学,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成为推动传播学早期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崇山、柯惠新、周鸿铎、刘京林、林之达、刘建明、郭镇之、孙旭培、沙莲香、陈力丹、明安香、朱光烈等。发展推广派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并努力使传播学与中国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渐渐地,他们都形成了各自有代表性的观点。(1)陈崇山:出生于1933年2月22日,浙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