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

ID:16623670

大小:29.1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23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_第1页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_第2页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_第3页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_第4页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姓名何娟  学号0961001250780学生单位宁强高寨子中学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指导教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陕西电大汉中分校16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何娟学号:1061001200702[内容摘要]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其独到之处,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并开启了中国散文新篇章。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造诣,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历史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

2、被作家追捧的文学形式活跃起来,散文逐步开始融入文化的血液,并随着社会发展,散文开始被置于边缘化,散文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开始走与商业化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散文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而余秋雨散文以其高度的使命感和对文化深层的反思唤醒了文人对文化的良知,为其找回应有的价值构筑了一个平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从《文化苦旅》的诞生,到《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横空出世,“余式”散文的受众度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余式”散文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穷魅力。一、突破传统,创新散文模式余秋雨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

3、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篇幅上得到了拓展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

4、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二)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

5、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

6、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三)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②如在

7、《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