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82691
大小:734.1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23
《【语文】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7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7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题
2、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那就是日本。这是为什么?回归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里”。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
3、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那个庞大的东渡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由此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民定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所以,说徐福团队是大和国的移民一部分应是靠谱的。14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日本的第一任“文明课老师”。历史上的日本经历四次“才变”,一次跟德国有关,一次跟美国有关
4、,两次跟中国有关。第一次“弥才”,日本史称“弥生时代”,发生公元前300年。在此之前,日本是原始社会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令日本过渡到了奴隶社会。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和《日本书纪》都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弥才”让日本人吃上了大米、用上了青铜器。“万世一系”的神武天皇与社会飞跃在这个时候猛然出现。“弥才”的主要成果——种植和青铜器都与秦朝的固有文明相符。第二次“大化改新”之“汉才”把日本正式带入高度文明的封建新世纪。这段历史没有争议,孝德天皇大张旗鼓地宣扬“汉才”,言之凿凿地进入了全面汉化时代。此时“华夏文明”达到鼎盛,唐中国如日中天
5、,大和民族心悦诚服地甘居华夏小弟,把“汉才”举为国家纲领,从政治体制到文化设计,一律照搬“汉才”。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三省六部”,至今内阁还在沿用“省”称谓。中世纪前的日本,是“华夏文明”的忠实粉丝。对于中国,只有崇拜,未曾动过一丝“征服”之念。我们今天探究日本的汉化深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便“汉和”没有血缘关系,但日本学习古代华夏文明还是任何国家无法比肩的。(节选自程万军《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方国家普遍使用汉字,但20世纪以后,又都有“去汉化”的行为。B.韩国将首都
6、“汉城”改名为“首尔”,表明了其“去汉化”的意图。C.日本的文字也在变革,但始终没有像朝鲜、越南那样完全取消汉字。D.日语中有不少同音不同字的现象,汉字有助于区别语意,避免混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人徐福是到了日本的,但不能确认他就是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B.日本历史上两次与中国有关的“才变”都给日本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C.为躲避战争带来的灾难,秦汉时期中国内地移居日本的人数相当可观。D.日本学习先进文明的认真精神在其他国家中极其罕见,值得我们学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首
7、都如今依然写作“东京”一例可以作为日本汉化深入的证据。B.关于“汉和”血缘关系的认识,既有猜想的成分,也有史实的依据。C.古代日本将中国奉为“文明课老师”,丝毫未动过“征服"的念头。14D.从日本照搬“三省六部”可见华夏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另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
8、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除廷尉。时廷尉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