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69057
大小:2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2
《担保行业培训-(用自律来救己,用他律来救市)担保公司总裁演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自律来救己,用他律来救市——在“2005年中国工程担保论坛”上的发言提纲刘智(长安保证担保公司总裁)首先衷心感谢建设部领导、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领导以及相关部委的领导多年来对工程保证担保事业一以贯之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这不是一句应景的话,因为没有他们近十年来、具有前瞻性的那种精心呵护,这个行业不会形成、更难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工程保证担保是担保业的一个专业门类。有次我到清华去讲课,课后一个研究生问我,担保业作为中国正在初步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你认为它到底属于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呢?这个问题的确问的好,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在其创始之初,都会因其蓬勃生命力给人无限遐想和憧憬,但担保业却比较复
2、杂。我说,假如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只能这样描述:“它是一个还没来得及看见‘旭日东升’之光明却马上面临‘日薄西山’之困境的行业”。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稍作分析:首先声明,应除去政策性担保机构不论,因为政策性担保机构属于政府出资,具有准公共财政产品性质,它是担保业的特例,没有普遍意义。从商业性角度来讲,中国担保业不得不面临四大困境:一是无公信。没有公众的信任支撑。照理,担保业是社会信用之集大成者,它是用社会信用加上专业风险管理能力去弥补某个个体信用之不足,也就是行业内常说的产生“信用增级”效应。但是,实践结果却恰恰相反,担保业的公信力水平却被认为或被放在社会信用的平均标准之下,以银行为例
3、,绝大多数银行对一般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的共识是“虚、空、假”(因为是虚的、空的,所以也是假的,不具实际意义),根本不予认可,甚至惟恐避之而不及。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全国目前有4000多家担保公司为银行提供融资担保,但其总量不及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这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用的是政策性担保,真正属于商业性信用担保的比例还要小,这也就是说,99%,甚至99.5%以上的担保均非商业性担保公司承担,而是采取了抵质押或非专业担保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等形式。这里还需说明的是,银行向绝大多数商业性担保公司提出足额反担保保证金的极为苛刻的要求,也就是说,存入1000万,才能担保1000万。在这种
4、看不到“信用增级”或“信用增级”极低的背景下,一个由4000多家专业机构组成的号称全国性规模的行业,其业务总量还只占市场总量的千分之几,这样除了“单点示范”的零星效应以外,哪里能看到“面上开花”乃至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呢?还有一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例子。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一向领风气之先。1998年,我们长安公司高层一行去深圳,希望深圳能成为全国工程保证担保首批试点城市。当天晚上,主管副市长礼节性地来看望我们,但没想到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一气聊到夜里12点。不仅完全答应做试点,而且希望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大。“七一”是党的生日,照理只能安排上党课,但深圳市委、市政府却把全市
5、建设行业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副科以上干部1000多人集中在深圳会堂,举办工程保证担保专题讲座,由我介绍国际惯例和国内改革思路,讲了足有3个小时。这个举措的影响和其暗含的意义不可谓之不大。不久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强制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城市。市场培育起来后,担保公司一哄而起,混乱程度超出想象,《沙家浜》里胡传葵当土匪还要“七、八条枪”,但有的担保公司,一两个人就开张,收了保费就跑,公司到处找不着,乱来的结果逼得深圳市有关部门下文,只认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不论好坏,一律拒之门外。作为担保企业,我们不能因果倒置地责怪深圳市有关部门的政策产生象黑格尔、鲁迅等名家说的“倒洗澡水把婴儿一
6、块倒掉”的负面效应,关键还是自省,行业内部不乱来,会有这样对担保业“期望在先,失望在后”的苦果吗? 二是无归属。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央行制定过“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专业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纳入金融机构监管序列。1996年,央行给国务院打报告,提出担保行为非金融行为,建议将担保机构作为非金融机构,确定其他部门进行监管。1999年,曾明确财政部为担保业的监管部门,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一直由原国家经贸委现国家发改委主管,住房置业担保又由建设部主管,中国的国情和经验告诉我们,多头监管的结果不是1+1+1=3,而是3-1-1-1=0,多头即无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担保业无归属的现实为担保机构的生
7、存环境无形中布置了一道天大的、目前似乎是无解的难题,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担保公司要想获得保生存求发展的空间,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具备等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二是具有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基本前提近乎臆想和梦幻,根本不具备现实可能性。但不幸的是,担保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多年并且还在不断持续地在这两个基本前提的轨道上畸形地培育和展开。比如说,你得具备和银行一样的信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