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晚唐江南氏族兴起与道观_道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晚唐江南氏族兴起与道观道士吴真[摘要}浙江枯州松阳叶氏自6世纪以来保持着父子相传的在家道士职业身份唐开元前期第四代道士叶法善借助中央权威展开舍宅为观!等一系列回馈乡里的措施中唐以后松阳叶氏以两个道观为依托,开始掌握地方社会的宗教文化话语权,晚唐时期更是上升为名列郡挂的地方望族三个多世纪松阳叶氏的上升路线,既表现了宗教与庶族互动的模式,也反映出中唐以后开放性的社会阶层流动∀关键词#宗族史;唐代地域社会;道观;唐代道教自1933年陈寅惜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以来,士族的家族道教信仰一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史的研究重点历来研究者多结合史
2、书,从传世的上清系道经中发掘南渡世家寒门士族(如杜氏许氏魏氏)的宗教信仰与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人初唐时期,士族世代奉道的家族信仰并不十分明显,唐代道教的地域性家族性亦较少被研究者关注∋日本学者爱宕元对于唐仪凤二年(67)(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的细致研究,开拓了唐代区域社会史的道教研究进路爱宕元从润州魏氏望族与魏姓道士的历史出发,探讨初唐江南地域社会的士族与上清茅山一系的道观及道士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重视门第出身的初唐社会,如润州魏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之道教信仰传承与家族社会声望文化象征之&代表性的研究有MiehelStdekman,The
3、MaShanRevelation,TaoismandAristocy!,几ung只功v.43.No.l(197);都筑晶子:∃南人寒门寒人内宗教的想像力忆卜万)(真浩>含约(万%,∃东洋史研究%47:2(1988),第24一55页;唐长孺:∃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2(193),第1一1页∋葛兆光在多篇关于唐代宗教的书评中,提倡在宗教史研究中应该把家族区域和信仰联系起来!.但并未对此研究理念展开具体研究,只在∃最终的屈服)关于开元天宝时期的道教%(收人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
4、3年版第3页注释e)中提到,唐代道教有一种很明显的传统,即道教的世家传续!,并列举了江西抚州麻姑山邓氏家族叶法善家族和彭城刘氏为例以彭城刘氏为道教世家,明显犯了以郡望彭城为出生地的错误刘知古为长安人,刘玄和则为庐山人,而刘玄静更是四川临邓人,三人并非同一家族出身另据笔者对陈垣编纂的∃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年版)所载有关唐代道士碑文的统计,世家传续的道士所占比例远远不足以构成很明显的传统!的结论这方面在西方较有突破的是RuselKirkland,HuangUng一wei:ATanistPriestessin了angChina!,J
5、ournalofChineseRel堵沁19(1991):47一73和Ssu一maCh∗eng一ehenandtheRoleofTaoismintheMediev己ehinesPo一ity,!Journalof滩sia肠to叮31.2(197):105一13等论文利用区域史材料去揭示道派的社会活动(爱宕元:∃唐代江南忆书(寸乙宗教的关系含媒介己U赴士人己地域社会)<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含手挂9仁%,收人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年版,东洋史研究丛刊52册,第33一354页∃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阴共有四截,∃道家金石略%第
6、61一笼币页只录存一二截,碑刻全本可见∃江苏通志稿+艺文志%卷五+38+吴真中晚唐江南氏族兴起与道观道士间的互动,其实并未超越魏晋南北朝的固有模式本文所要讨论的江南道教庶族凭借家族著名道士的经营而上升为名列郡姓的显要家族,却是唐宋变革!背景之下的另外一种宗教与家族互动的模式,同时也反映出中唐以后开放性的社会阶层流动与金元之后的宗教社会史研究相比,唐代道教金石资料相对稀少,地方文献更为匾乏,因此不容易勾勒道教家族在地域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本文研究的浙西括苍地区叶氏家族,由于唐玄宗朝国师!叶法善的显赫政治地位,令三代叶氏道士分别被朝廷封赐并立碑,不
7、仅在唐代独一无二,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罕见的&叶法善晚年着力于经营老家的家族事业,营造了两个道观,现存两通钟铭记载了这两个道观在中唐时期的香火状况以及与叶氏家族的关联;北图8418号∃姓氏录%与敦煌5.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关于郡姓的记载,恰好对证了叶氏家族的升迁历史∋这些金石文献敦煌文书与道教经典史书的相互参见,渐渐呈现出江南地方社会的在家火居道士家族历经三个多世纪的上升路线一从乡间在家到朝廷内道场)叶氏家族的上升路线地处浙江西南部括州境内的括苍山,自东晋以来,常有方外之士前来修炼东晋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真
8、浩%等道经多处记载左慈郑思远等修道之人潜修于括苍境内祖上来自南阳的叶氏道士家族就在括苍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