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

ID:16529316

大小:660.0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22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_第1页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_第2页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_第3页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_第4页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ChineseSocialHistoryReviewⅢ中华书局,2001年6月---------------------------------------------------------------------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陈弱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摘要:这篇文章讨论了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福建士人社会阶层的兴起,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思想历程。作者希望这个考察不但有助于展现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的若干特色,而且能对当时知识界的整体结构有所揭示。作者从观察中得出如下结论:(1)科举制度是沟

2、通地方性与全国性士人社群的最重要管道,在唐亡前一个多世纪,闽士在此管道备受压抑,一直只有「孤寒平人」的身分。这个景况一方面反映了福建士人作为新兴社群的边缘地位,但另一方面,他们以及其它南方新兴地域士人受到压制一事,事实上显现了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力量的茁壮。(2)在地方性与中央性士人社群之间,有无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文化中心,这个现象似乎显示,唐代以后,科举与文人仕宦制度对中国士人社群的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3)中晚唐的福建省学者,颇有人服膺安史乱后出现的新儒家思潮。关键词:福建士人阶层;科举制度;官僚体制中途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1

3、这篇文稿试图透过对一个新兴地方知识阶层的观察,探测中晚唐五代中国士人文化界的社结构。由于处理的是一个小个案,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很有限度。晚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化时代。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则为南方的兴起与北方的相对衰落。在这段时期,南方许多向来处于汉人文化边缘位置的地域,文化和经济急速发达;传统的核心地区如吴地、杭越,重要性也不断增加。整体而言,我们可以说,南方──尤其是东南──自此取代黄河流域中游,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重心,直到近代。今天的福建(唐代多称闽、闽中),就是一个在晚唐五代有急速发展的地区。直到八世纪末,福建还从来没有出现

4、任何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知识分子,但在往后的两个世纪,这里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知识阶层,到北宋,已是中国最主要的士人文化区之一。学者统计,北宋一代,福建路共中进士2,600名,居全国之冠,远多于第二位的两浙西路。两浙西路即南方传统文化核心区三吴之地(苏州、常州、湖州等),有进士1,444名。事实上,北宋福建进士的数目,超过浙东、浙西的总和。这个惊人的变化,无疑与闽1中士人在晚唐五代的崛起有关。本文的目的在考察福建士人阶层从中唐到五代兴起时的状况。在中国中古,知识阶层并不限于士人,佛僧和道士中也有许多知识分子,晚唐的福建又是佛教发达地区,僧侣在当地扮

5、有重要的文化角色。不过,由于题旨所限,个人无法对福建知识界中的佛教成分进行系统的探讨,只能在结语中简略提及一二。本文的重点将放在闽中儒士与其它地区──包括京城──士人社群的关系。个人希望,这个考察不但有助于展现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的若干特色,也能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整体结构有所揭示。这样的探讨,或许还能增加我们对唐宋变迁的了解,也未可知。福建士人阶层兴起过程中所见的中央与地方唐德宗贞元七年(791)泉州莆田人林藻中进士,次年泉州晋江人欧阳詹(去世于802?)也进士2及第。自此,福建士人透过科举考试,闻名知识界的越来越多,成为晚唐士人群中一股

6、明显的力量。唐人以及后代学者因此多将德宗朝视为闽人中举之始。本文提出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课题,也许会有人把闽人大量中举入仕之事与这个课题等同起来。严格来说,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闽人在八世纪末连中进士,的确标志着他们进入中央性或全国性知识界的开端,但闽地前此一定已有颇具根基的士人文化,否则无法培养出能在科举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本节的目的,就是在考察福建士人从一个纯地方性社群演变为全国性知识界的组成分子之过程中的种种面相,希望藉此展现唐代一个区域与中央互动的个案。现在要为本文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下定义:中央性知识界与全国性知识界。在本文中,两者指

7、的是同一社群。称为中央性,是因为这个社群以首都长安为活动核心,华北文化中心洛阳似乎是这个社群的副核心。但中央性知识界的成员经常到全国各地当官或参访,实际的结构是一个网络,长安或洛阳是这1贾志扬(JohnChaffee),《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页198-200,289-90。本书是作者旧着之中译,原书名为TheThornyGatesofLearninginSungChina:ASocialHistoryofExamina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2徐松

8、,《登科记考》(京都:中文出版社景印,1982),卷十二,页28a-b;卷十三,页1a-2a。2些成员联络与思念的交集点。就这个社群的广大网络性质而言,也可以定名为全国性知识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