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

ID:16517780

大小:5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13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_第1页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_第2页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_第3页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_第4页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平与效率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平论文: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关系,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如何处理好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树立正确的公平效率观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公平效率分配一、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公平优先原则在建国初期表现为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极度渴望有饭同吃、有衣同穿的的公平社会。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把消

2、灭剥削作为公平的目标,1947年,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消灭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思想。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上,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农村和城镇实行不同的模式。在农村主要实行工分制,在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农村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条件下,国家取消了土地报酬,将社员私有的土地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等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

3、按照自愿互利原则折价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合作社在有计划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合作社统一分配。高级社取得的收入在扣除生产费用后进行分配时主要用于四部分: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收、完成国家统购的任务、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公积金和用于改善集体福利事业的公益金。剩余部分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工分制或劳动日制的形式进行分配。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劳动日和工分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社员实际付出的劳动进行准确计量难度很大,往往表现出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按劳分配很难真正实现。从1949年至1

4、956年全国处于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分配,1952年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348元(月均29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为446元(月工资37元)。平均主义倾向在实行“人民公社”后更加严重,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决定。从1958年到1982年,人民公社体制在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个人收入分配,分为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口粮是实物形态的主要部分,价值形态主要是在公社建立初期实行工资制,但工资水平低,占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小。人民公社发展到后来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加上连续三年经济滑坡等因素的

5、影响,许多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做法没有落实贯彻,在供给制的名义下,不问劳动多少,人人进食堂吃“大锅饭”,表现出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在城市,从建国时期到1965年逐步理顺了城市职工收入分配方式。1956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工资实施方案程序的通知》等文件,改革涉及如下内容:第一,取消了国营企业职工实行的“工资分”加物价津贴制度,全部实行货币工资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工资区别和货币工资标准;第二,改进了企业工人工资的等级制度,工人普遍实行等级工资制,并对工资标准、工资等级表、技术等级标准或者岗位职责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6、第三,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制度。对企业职员实行职务工资制并规定不同类产业和不同类企业的不同职务工资标准;第四,调整了各产业、各地区和部门的工资关系;第五,推广和改进了计件工资制,改进企业奖励津贴制度。这些措施在“文革”十年内乱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关收入分配的制度如技术考核、奖励条例被废止,职工不论是否参加劳动、劳动数量多少、劳动态度好坏、产品质量如何,也不管企业效率怎样,职工一律领取工资,“吃大锅饭”现象十分盛行。建国初期,以公平为目标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剩余产品少,消费品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对集中力量搞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平均

7、主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共性特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消费资料短缺的条件下,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以及按劳分配准确计量困难等客观因素制约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者的价值难以通过分配结果得以实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社会活力严重衰退和效率普遍低下,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二、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针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提出“克服平均主义”。按照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在初次分配领域,对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