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91799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10
《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观念深受其影响,在充分享用网络提供的高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亦有诸多负面效应。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分析了目前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参阅相关研究成果,从网络环境、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入手,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高校德育 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道
2、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各种良好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亦可称道的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现象,直接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面对互联网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党和政府更是及时提出了要正视和利用好互联
3、网,抢抓网络教育阵地,努力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由于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正处于向成熟转型的时期,还具有思想偏激、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诱因影响的特点。所以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广大大学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道德信念选择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全球
4、.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和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生阶段恰恰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由于网络发展,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涌人。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它容易破坏大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4 (二)道德规范逐渐失效。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内容。
5、比如色情、打斗、盗窃、诈骗等。由于大学生的道德观还没有定型,对社会的把握、人生的经验还不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加上大学生猎奇心理.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在网上专门搜集与暴力、色情有关的信息,有些同学整天沉溺于玩电游。据美国专家一项调查,经常玩电游的学生比不玩电游学生暴力倾向多一倍。追求标新立异,奇装异服,男生带耳环,男女学生同居,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时髦,心中没有一杆“秤”(道德评判标准),道德观念十分迷茫。 (三)道德情感逐渐淡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然而网络快捷获取信息和快捷联系的特点改变了
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情感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大减弱。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迷恋症”和“网络孤独症”的倾向。在虚拟网络中,以“隐形人”出现,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在虚拟的网络中抒发感情,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大学生如果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缺乏生动活泼的人际交流,势必导致情感的萎缩与淡化。 (四)道德意识缺失与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犹如身临其境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很可能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并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适应现实的压力会急剧增大,经常处于应急状态,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和
7、心理障碍。严重时导致人格的异常。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容易变得冷漠自私和性情孤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教育界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讨论甚热。但由于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其特质有一个发展显现过程,故对网络道德本质、核心价值和教育方法的把握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或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缺乏对策等现象。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有些学校德育工作过分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之“神圣化’,选择的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