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60082
大小:1.17 MB
页数:348页
时间:2018-08-10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录音讲稿-杨立华老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目录第一讲:导论………………………………………………1第二讲:孔子(一)………………………………………2第三讲:孔子(二)………………………………………15第四讲:孔子(三)及老子………………………………28第五讲:老子(二)及墨子(一)………………………40第六讲:墨子(二)………………………………………50第七讲:《中庸》(一)……………………………………62第八讲:《中庸》(二)……………………………………73第九讲:《庄子》(一)……………………………………85第十讲:《庄子》(二)……………………………………95第十
2、一讲:孟子(一)……………………………………104第十二讲:孟子(二)……………………………………115第十三讲:公孙龙子及荀子………………………………127第十四讲:魏晋玄学(一)………………………………139第十五讲:魏晋玄学(二)………………………………151第十六讲:魏晋玄学(三)………………………………163第十七讲:魏晋玄学(四)………………………………187第十八讲:佛教哲学(一)………………………………200第十九讲:佛教哲学(二)………………………………212第二十讲:张载(一)……………………………………2
3、25第二十一讲:张载(二)及程颢(一)…………………239第二十二讲:程颢(二)…………………………………252第二十三讲:程颐…………………………………………265第二十四讲:朱熹(一)…………………………………278第二十五讲:朱熹(二)及陆九渊………………………291第二十六讲:王阳明………………………………………305第二十七讲:罗钦顺及王艮………………………………320第二十八讲:颜元及戴震…………………………………333348第一讲:导论第一个问题:何谓中国?已经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中国,尤其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应该如
4、何表达中国。因此,何谓中国这个问题不再被人关注,中国的自我认同已经瓦解。中国被简单的代表为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大红灯笼、旗袍、茉莉花。这就是中国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民族成为凝聚的符号。但事实上,民族是一种虚构,一种想像的共同体。从来没有纯正的华夏族,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时间理解。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民族体现为一种进化论,而在中国,民族问题从来不处于核心地位。用这样的概念做为凝聚的符号,中国的认同感因此更加虚无。值得讨论的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坚信中国是十分独特的。这
5、应该被视作中国人文化基因里对西方主义为中心的价值殖民或文化殖民的抗拒。尽管我们的认同感处于虚无,我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但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独特的中国。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自我确信,也是我们找回认同的出发点和可能性。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价值中国是否可能?(以中国独有的价值做为根基)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或价值倾向。中国文明从气质上讲是一种“知止”的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不相信一种线性的不断生长的发展模式。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中,我们的追求是宁静的生活,绝对的和谐以及有极致的境界。我们怀着“太
6、平”的理想,对速度和技术心存戒惧乃至有所抗拒。而当今则是“全球资本化的时代”,资本并非纯粹物质与经济的概念,它的背后是独有的价值和生活理念。资本所到之处,耗尽了当地的物质资源和对可能性的想象力,用以换取“普遍认同”的发展,那就是压倒一切的现代性价值。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简要脉络。哲学是写作的萌芽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目录学。早在《庄子·天下篇》和《汉书·艺文志》中就有对此前以及当时各种思想的阐述与评论。明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成为思想史的开端,而近代,胡适建立了在现代意义上的,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体系,可以说,胡适、傅斯年
7、、顾颉刚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而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面世,中国哲学史似乎有了“定本”,中国哲学被做为一种历史解说而呈现。但我们后面会谈到,这样的定本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粗率的基础之上。而后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运用“范畴解说”的路径,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中国思想独有的“范畴”的演进史。另外还有庸俗马克思主义史家和港台新儒家的写作,断代史写作晚于通史。但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之一的胡适却放弃了中国哲学史这个概念,他不相信有中国哲学,而宁肯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究竟是“中国的哲学史”还是“在中国寻找哲学”?这个直接决定
8、了哲学史的写作视野。我们目前的两种观点,一是在中国的思想材料中寻找与西方哲学相对应的部分,另一种则是在中国思想材料中寻找西方哲学的影子。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中国思想的切割甚至扬弃。348这样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中国哲学?如果西方哲学具有普适的对应特性,我们大可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